资源描述: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47例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帘47例临床观察【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近年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胺碘酮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帘,改善心功能,还可降低心律失帘死亡的危险。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用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圣徳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可达龙)住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47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住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4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45〜70岁,平均52岁。全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47例中伴有心功能不全II〜【II级(Killip分级)者16例
2、。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主要包括频发单源性室性早搏(室早),频发多源室早,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长QT综合征和伴甲状腺疾病者不入选。1.2方法(1)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JOmin内注入,继之以1.0-1.5mg/min维持,之后依病情减少剂量。青至仅出现偶发室早,停止静脉给药,继续口服胺碘酮600mg/d,连续3H,此后400mg/d连续4日,最后改为200mg/d维持治疗1个月,1个月后再减至0.2g,qd,每周5天间歇2天,维持1年,治疗期间用维持量复发者不增加用药量
3、。1.3观测指标静脉用线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每日描记心电图、测量PR、QTc间期及QRS时限,口服用药期每2天描记1次心电图,维持期每月描记1次心电图,每两月复杳甲状腺功能1次,每半年摄X线胸片I次。1.4疗效判断室速消失为显效;室早减少超过80%为有效。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土s)表示,采用I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2」3例持续性室速不能控制给予电转复后即可恢复窦性心律,仅有频发室早或短室速,继续给予静脉加口服胺碘酮治疗方法。47例病人5〜10日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1个月后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12例室速、室早
4、消失,26例室早减少超过80%,总有效率80.9%;另外9例病人室早减少60%〜70%o2.2心电图改变见下表47例胺碘酮治疗者心电图变化#:为窦性心律时,△:P<0.01°2.3不良反应随访1年内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胸片无明显异常。3讨论胺碘酮屈III类抗心律失曲药物,是一种具有Vaughnwill分类中全部4类作用的抗心律失帘药物,它的作用主要衣现在阻滞钠、钙通道,减慢窦房结、厉室结的传导,抑制自律性,终止房和室的折返激动;抑制外向电流,包括快延迟性外向整流钾电流(Ikr)、慢延迟性外向整流钾电流(Iks)等,延长APD[1]。此外,AM尚可通过其非选择
5、性阻断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对抗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对心脏的作用,抑制舒张期除极斜率,降低窦为结、房室结和蒲氏纤维的自发频率而抑制白律性。胺碘酮及其代谢产物均为脂溶性,服用后广泛分布于肝、肺、脂肪、皮肤等纽•织中,主要经肝脏代谢,曲胆汁排泄,具有负荷期和半衰期长且个体差异大的特点。虽然有多个临床试验显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且可改善心功能和降低心律失滋死亡的危险性,但胺碘酮在临床应用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明显的剂量和关性,随着维持剂量的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下降[2]。山于半衰期长,胺碘酮潜在的器官毒性比半衰期短的药物
6、更严重,而重要器官的毒性,可能是致命的[3]o随着美国CAST试验的发表,人们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既要考虑抗心律失常效果,乂要提高效益/风险比值。对于要长疗程胺碘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病者,其不良反应更应重视,因此探寻一个既能収得较好效果,又使不良反应较少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耍。我们参照北美起搏电生理协会胺碘酮实用指南,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负荷昴和维持量标准[3],结合中国人特点,采用小剂量负荷量和维持量,维持最1个月后每周停用2天长期治疗,维持量复发者不再增加剂量。本文资料结果显示用该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达80.9%,QT间期轻
7、度延长。本文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确切,而胺碘酮的负荷杲和维持量均比上述指南标准较少,不良反应亦较少,是一个治疗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KodanaI,Kamiyak,ToyamaJ.Callularelectrophamiacologyofamiodarone[j].CarodiovascularResearch,1997,35:13.[2]李庚山.胺碘酮临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1,15(5,增刊):291.[3]苏加林泽.临床医生应用胺碘酮实用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1,15(
8、5,增刊):49,51.作者:吴佰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