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43222
大小:276.4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08
《我校中职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0年9月云南电大学报Sept.2010第l2卷第3期JournalofYunnanRTVUniversityV01.12.No.3我校中职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思考王蓉(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中职学院,云南昆明650223)摘要:从中职生课堂学习的种种表现,其难教难管的根源在于缺乏对生命内涵的正确了解,进而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心智成长。如果只考虑到学生文化基础差的问题,便走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以就业为目的办学思路,于是出现轻基础、轻德育、重专业、抓动手的现象,这不但不能让学生够集中精力将专业学得更扎实,将技能练得更过硬
2、,反而会引发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的缺陷,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困难、成因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8l4(2010)03—0005—03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高职学校的增加,来到中们在课堂上不屑一顾,爱听不听的东西。职的学生多半属于别无选择的考生,而这些学生通常现象二:是在学校和家庭很少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每一个中职生都知道人一生经历的历程是:出生认可与接纳的,来到中职后,他们大部分表现为消极一幼儿~儿童一少年一青年一成年一老年一死亡,如定势、低成就动机、低自我
3、形象、低自我效能感。这些果对他们说一个人可以先经历青年,再过幼年,或永严重阻碍了中职生的成长,给中职教育的管理和人才远停留在少年,那一定会引来一片笑声。他们也知道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没有谁能越过人生的任何一个历程,但当想到眼前的笔者在给中职生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在他们的行学习生涯时便产生了逃避心理,更有甚者竞认为在学为表现后有许多教育未触及的地方,而中职生心底也校读书的日子只是为了填补人生中从出生到结婚这珍藏着一颗向上的心。这是否为中职教育的改进提个过程中的空缺而已。供了一个切人点呢?现将其中现象列举一二加以分现象三:析。在中职
4、生的学习课堂上缺少一种求知的严肃与一、我校中职生存在的一些现象积极气氛,还莫名地掺杂着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幼儿现象一:园的气氛,他们时不时会说“我还小”。有一次,在给三生教育课上,学生很难也很怕回答诸如“你对一个班的学生上课时说到你们应该长大了,学生即刻此事有何看法?”或“在这个故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的反应便是“我们不要长大”。稍一探究才发现学生什么?”之类的问题;即便有的问题他们给出了答案,误把长大等同于衰老。基本上都是些政治课、德育课学到的套话,很少有自现象四:己想法的成分。当问及“你希望从这个课堂上获得如果按听课状态给我院
5、中职生分一下类的话,课什么?”时,教室里陷入了沉默,尽管之前已详细地给堂上除了听课的学生,还有三类:一类是习惯性迟到、学生讲过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这个问题还是难住旷课的;一类是讲小话、玩手机和打瞌睡的;还有一类了他们。有的学生干脆坐在座位上什么都不想,如果就是看似在听课,却往往连最简单的问题甚至是老师将此布置为作业限定他们当堂交,最后几乎所有的学在讲什么都不知道的。而上课没有课本或不带纸笔生都求助于课本,在他们的作业上一字不漏的抄录了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基础差,听不懂”是他们常为自有关三生教育课想要让学生明白的,可是这些正是
6、他己找的理由。在他们脸上总挂着困倦、无所谓和不自{收稿时闻:2010—03—22作者简介:王蓉(1974一),女,云南楚雄人,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一20~信的表情,事实上,他们根本没在听课。性,人的自然生命是一个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衰老的二、对现象的分析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不需要人刻意付出努力。显然,(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职生所处的年龄段学生只单纯地将学习理解为知识的获得,并未认识到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它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出于“我还小”的心态,学生产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了
7、,对外界信息比较敏感,他们生的另一认知误区是——无知就是年轻,于是对于自的特点应是思维活跃,喜欢探知未知领域,虽然对问身现状,不但意识不到学习的紧迫性,反而还将模仿题的看法显得幼稚,但对事件会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幼儿天真、幼稚的一些生命表象当作了留住青春的钥然而现状是他们提不出问题,也回答不出问题,想要匙。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却对外界不感兴趣,缺乏应有对于“我还小”的意识,这样的学生通常报有一的感知能力。可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会种未被满足的爱的渴求,这样的学生一般来自两类家的是摒弃自我,迎合这个世界,连自己想要什么都要
8、庭,一类是父母文化素养不高或长期在外忙碌的家从课本上找答案,更确切地说,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还庭,另一类是环境比较优越的家庭。可以有需要。由于太久没有关注自己的心灵,他们已第一类家庭的父母往往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孩不懂得体验世界,捕捉自己心灵的感受,变得麻木与子,对孩子的养育仅满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