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倍他乐克对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及LVEDD、LVEF水平的影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倍他乐克对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及LVEDD、LVEF水平的影赵玉琦陕西省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西安710082【摘要】0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80名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40例为实验组,剩余4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釆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而对对照组患者则釆用常规抗心衰药物进行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血压、心率、LVEDD、LVESD均显著下降丄VEF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2、05),且下降与升高的幅度则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V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可长期安全的采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倍他乐克;老年人【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24-01心力衰竭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所有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后的共同表现,在当前的治疗中主要是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基础治疗•由于此病的发病时间长且易于反复,因此需要进行长期服药,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各种药物抵抗也随
3、之而來,其中最典型的为对利尿剂咲塞米的药物抵抗,晚期患者通常需要大量使用,但疗效并不显著•为提高晚期用药的效果,有研究人员发现,使用常规抗心衰药物加上倍他乐克对慢性心衰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远期的预后状况[1].因此,我院随机选取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80名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常规抗心衰药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衰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80名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中男性占26人,占,女性占14人•其中年龄最小62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
4、为(65.1±12.6)岁.对照组中男性占24人,占,女性占16人,.其中年龄最小63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为(65.2±13・5)岁.两组患者在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均无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地高辛0・125—0.250mg,每日一次,氢氯卩塞嗪25陀,每日一次,卡托普利1275—37.5mg每日三次,安华疏通20mg,每日一次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倍他乐克治疗,首次使用剂量为0・625mg,每日一次,•据患者的每日症状,逐渐加大剂量,每隔2-4周剂量加倍一次
5、八14改为每日两次,H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以及个人体质逐渐增加到最大剂量,即每次75mg,每日两次,长期服用.通常情况下患者先住院2—4周,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随访6个月[2].最后在治疗过程中若发牛恶化倾向者需要停止增加药量或停止使用药物.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静息状态的血压、心率,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LVEDD、LVESD、LVEF.1.4判定标准根据治疗后的不同体征将结果分为显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若胸闷,肺部湿罗音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HBNP恢复正常,心功能恢复到2级以上则判定为显效;若患者的胸闷,肺部湿罗音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显著的好转BNP
6、减少〉50%,心功能改善1级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并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的现彖则判定为无效[3].总有效人数=显效+好转1・5统计学处理木研究中出现的数据由Excel及SPSS13.0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V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4].2结果2・1临床疗效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在实验组中主要有3例患者出现咳嗽,2例患者出现乏力,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
7、应,而对照组患者中主要有2例患者出现咳嗽,3例患者出现乏力,2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详情见表2.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LVESD、LVEF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显W(P<0・05).详情见表3.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与治疗前比较,?P<0・05,DP<0.01,与对照组比较,ZSPV0・053讨论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β—受体阻滞剂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