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277801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2
《如何刻画教育质量健康图谱.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日前发布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发布了包括学业均衡指数、学校归属感指数等在内的12个指数,这12个指数被喻为12把“尺子”——如何刻画教育质量健康图谱教育视界聚焦“教育质量健康体检”(下)《人民日报》2014年4月17日18版 提及“学业质量绿色评价”与“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的家长和学生,都有着十分美好的畅想。 希望“绿色评价”和“健康体检”能为学生真正减负。改变以往学生被绑架在“分数战车”上的现状,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之上,实现为兴趣而学、为快乐而学。 希望“绿色评价”和“健康体检”能让
2、教育评价更多元,让教育更遵循教育规律。改变老师对每个学生都用“同一个分数”来丈量的状态,不仅重视学业水平,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业负担、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希望“绿色评价”和“健康体检”能发现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揭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归属感、亲子关系对未成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达到基本学业水平之后,能够充分地彰显个性,让学习生活变得富有趣味、富有激情。 早在几年前,上海市教委与“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组”合作,在上海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行“绿色评价”理念,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被认为是撬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同时减轻
3、学生学习压力、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突破口”。而就在去年6月份,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更是让“绿色评价”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绿色评价”也好,“健康体检”也罢,究竟能不能在教育的现实环境中得到深入贯彻,会不会沦为“走过场”,会不会遭遇“水土不服”,依然引发了很多人的忧虑,专家们一致呼吁,“绿色评价”和“健康体检”,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实践。 教育评价,需要多几把“尺子” 评价教育质量如何,迫切需要改变以往只有分数这一把“尺子”的评价方式,呼唤更为科学的评价方式。 为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长期
4、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导致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全面育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把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作为诊断教育问题、完善教育政策、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举措,收到了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套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绿色评价”体系。 “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和区域统考排名、以追求中考和高考升学率为导
5、向的教学管理严重偏离了教育评价的本义;学业统考统测基本依赖个人经验,命题技术普遍缺乏专业水准;考试结果广泛应用于排队、甄别和选拔,严重加剧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乃至家长之间对标准答案的追求、对分数成绩的崇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教授也强调,这些导致中小学生很难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对学校缺少应有的归属感;过重的学习压力,不仅使学生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近视率不断增长,严重的甚至影响体质和心理健康。 刘坚强调,传统学业质量观让我国基础教育获得国际赞誉的同时,也直接导致我国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可
6、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从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入手,也只有从严格执行学业质量标准入手,更通俗地说,要从控制知识点要求过多、技能技巧要求过高、解题速度要求过快入手,实施“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类比,就如同人的血压之于人的身体,低压不是越低越好,高压不是越高越棒;学生的学业之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绝不是知识记得越多越好,技能训练得越熟练越强。 在采访中,专家们也一致认为,能否建立“能力导向、标准参照、诊断与改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业质量标准体系,从制度设计层面规避传统学业质量观中普遍存在的“知识本位、常模参照和甄别选拔”的功
7、利主义取向,从而在体制上实现学生伴随知识的不断增长,还能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与效能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在获得必要学业水平的同时,所付出的各种代价能够控制在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可接受的范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评价体系改革触及教改核心 事实上,撬动评价改革的“砝码”依然艰难。有专家就认为,这一“砝码”挑战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在我国历史上,“用结果制约过程”一直是评价的惯例。而更加重要的是,回顾以往,我们几乎未曾有过国家层面的、完善的产生“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