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pdf

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pdf

ID:53270529

大小:262.4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7

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pdf_第1页
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pdf_第2页
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年7月第36卷第7期ChinJPhysMedRehabil,July2014,Vo1.36,No.7·541·.临床研究.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毛玉强郭铁韩永升李钦潘周水莲韩峰群【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O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咽期吞咽困难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电刺激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吞咽

2、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问比较发现,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9±0.6)分]及SSA评分[(25.94-2.2)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5),针刺组与电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

3、刺及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感染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贯提高。【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咽期吞咽障碍;针刺;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又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Wilson病,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表13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比较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也是少数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性疾病之i-2J一。HLD患者以肝脏及神经系统症状较常见,其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震颤

4、、肌僵直、扭转痉挛、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精神障碍等。临床发现60%以上的脑型HLD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包括流涎、饮水呛咳、进食速度减慢、不能进食团块状食物等,严重者可致营养不良、吸人性肺炎甚至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二、治疗方法HLD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针刺组患者给予针刺及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患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综合治疗组患者则联合给予对象与方法针刺、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针刺治疗:取穴下关、地仓、颧髂、供血、廉泉、外金津玉一、研究对象液穴、吞咽

5、穴(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处)、发共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HLD音穴(喉结下0.5寸,正中线旁开0.2寸,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且同时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住院患者60例。患者纳入标准包之间)、提咽穴(乳突前下缘,下颌骨后缘)、治返流穴(发音穴外括:①均符合HLD诊断及分型标准;②均经过临床吞咽功能下0.3寸)。针法:下关、颧髂直刺1寸;地仓向颊车、迎香透刺评估及吞咽造影检查,显示存在咽期吞咽障碍;③饮水试验均1.5寸;针刺供血穴时直刺约1.5寸,刺向对侧口唇处;针刺廉在Ⅱ级以上,年龄10~26周岁;④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

6、能泉穴时向舌根方向斜刺1.2寸;针刺外金津玉液穴时向舌根方主动配合检查及治疗;⑤所有人选患者均告知研究内容及治疗向刺人1.2寸;针刺吞咽穴时向外推开颈总动脉,针刺向外侧项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剔除标准包括:①存在认知障碍约3分;针刺发音穴时针尖向外侧稍斜,针刺约0.3~0.4寸;针或精神障碍;②心脏装有金属支架或起搏器;③中途不愿继续刺提咽穴时向舌根部刺约0.5寸;针刺治返流穴时向内斜刺0.5治疗者;④病情发生变化不适合继续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寸。待进针得气后对吞咽穴及两侧颧谬穴给予电针刺激,采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3组患者性S

7、DZ—II型电子诊疗仪(苏州产),设置为断续波,频率为80—别、年龄、病程等情况详见表1,表中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发现组100Hz,电刺激强度以患者局部有明显跳动且能耐受为宜,留针持续3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针刺5d。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4.07.0122.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YS1002C型吞咽神经肌肉基金项目: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院内临床研究基金(2012LC-1003)电刺激仪(常州产),治疗模式下将刺激电极水平放置于舌骨及作者单位:230061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8、附属医院甲状软骨旁,选择双向方波,刺激波宽700I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