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本院于2011年1月1日-2013年11月30日收治的38例(38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传统外路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视力提高率、裂孔封闭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探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94.74%,视力提高率89.47%,裂孔封闭率
2、94.74%;对照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7&95%,视力提高率6&42%,裂孔封闭率73.68%0观察组无裂孔出血1例(5.26%),角膜上皮剥落1例(5.26%),放液口出血1例(5.26%),无缝线进针过深患者;对照组无裂孔出血2例(10.53%),角膜上皮剥落2例(10.53%),放液口出血3例(15.79%),缝线进针过深1例(5.26%)。观察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视力提高率、裂孔封闭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外路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进行
3、治疗。然后将两组结果进行分析,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视力提高率、裂孔封闭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探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1.2.1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术前应用三面镜与间接检眼镜确定病变情况,手术操作均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2]。采取球后麻醉,使用开睑器进行开睑,沿着眼角膜边缘剪开球结膜,使巩膜充分暴露。0T针头进行针刺放液。找到视网膜裂孔,确定裂孔位置,用冷凝器头伸入视网膜裂孔区,顶起巩膜,进行冷凝,放置硅胶块,然后进行结扎与缝线[3]。如果发现视网膜裂孔偏移,可以调整巩膜缝线与硅胶块位置。术后全身使用抗生素,局部使用滴眼液、眼膏进行防护[
4、4-5]o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全身使用抗生素,局部用典必殊滴眼液、眼膏,球内注气患者采用特殊体位[6]。观察视力、眼压、葡萄膜反应以及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情况。1.2.2传统外路手术手术操作均在间接眼底镜下操作,其余操作与观察组一样[7]。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用(X土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疗效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选用Z统计量,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P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收治的38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94.74%,视力提高率89.47%,裂孔封闭
5、率94.74%;对照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78.95%,视力提高率6&42%,裂孔封闭率73.68%O观察组无裂孔出血1例(5.26%),角膜上皮剥落1例(5.26%),放液口出血1例(5.26%),无缝线进针过深患者;对照组无裂孔出血2例(10.53%),角膜上皮剥落2例(10.53%),放液口出血3例(15.79%),缝线进针过深1例(5.26%)□观察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视力提高率、裂孔封闭率以及并发生发生率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能显著恢复患者的视力、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我国治疗视网膜
6、脱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MarukoI,IdidaT,SekiryuT.Morphologicchangeintheouterlayerofthedetachedretinain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and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hy[J]・AmericanJournalofOphthalmology,2009,147(2):489-494.[1]孔祥蕴,张春华,张志春,等•基层医院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67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
7、,13(35):154.[2]农义军,莫明辉,温利辉,等.手术显微镜与间接检眼镜下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对比观察[J]•广东医学,2010,31(22):2952-2953.[3]毕苏欣,刘文,钟丘,等•显微镜和间接眼底镜下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广西医学,2012,34(4):413-415.[4]刘少勤,邹召中,胡继元,等•手术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1):55-57.[5]曹健,周哲,王键,等•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术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1):101-102.[
8、6]KanekoH,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