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平教学论文(2003)

彭玉平教学论文(2003)

ID:5323308

大小:242.9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8

彭玉平教学论文(2003)_第1页
彭玉平教学论文(2003)_第2页
彭玉平教学论文(2003)_第3页
彭玉平教学论文(2003)_第4页
彭玉平教学论文(2003)_第5页
资源描述:

《彭玉平教学论文(200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解读传统文学与承续文学传统——漫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教学彭玉平【摘要】本文以《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切入口,主张调整学术视角,通过适当吸收或改进研究方法来开掘课程的学术含量,从而全面提升课程的学术水平,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文章并具体以近代语言学来解读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例,说明研究方法的改进对于理论突破的重要意义。从教学理念而言,文章提出了“专题阅读”的概念,试图以理论指导下的专题阅读来提高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并由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同时也提倡把创作训练作为解读传统文学和承续文学传统的纽带。以方法

2、的科学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创作的感悟性来连接研究和教学,促进本科教学的全面改革。【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史传统文学文学传统学术视角教学理念【作者简介】彭玉平,男,1964年生,江苏常州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引言《中国文学批评史》是综合性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她是一门兼有文学史、文艺理论、美学、古代汉语等多门课程特点的综合性课程,所以一般是在学生修完相关课程、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和知识结构以后才安排开设,我系的批评史课程一般安排在四年级的上学期,即是基于这一知识背景的科学考虑。中文大四的学生在经过三年多的语言文学的系统学习后,他们

3、的知识底蕴渐趋丰厚,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的渴求程度,也非低年级学生可比。相应地,他们对课程的学术含量和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大体宣读教材和停留在对教材的现象解说阶段,将会引发学生的普遍不满。所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术视角和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就显得十分迫切。调整学术视角1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传统的实证、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的治学和研究方法确实有其独特和无可替代之处,各种版本和卷帙不一的批评史为这一传统提供了相当有力的证据。而且从一门学科基本的研究历程来看,这种以传统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传统的做法不

4、仅在批评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他传统学科,也无一例外地走过相近的历程,这是我们对传统不能妄自菲薄的原因所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拘泥于传统或者说停留在解说传统的阶段是无法传承传统的,传统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必须在创造中获得。以此来审视过往的批评史研究,或者前瞻未来的研究趋势,我们的研究在方法上的更新已变得刻不容缓。特别是近代一些具有西方理论背景的批评家和批评著作,对这种研究方法的更新要求也许更为迫切。以引人关注的王国维来作例子,也许更有代表性。王国维是近代得西学之先的人物,他的《人间词话》虽以传统的词话方式来承载文学批评观点,但其理论本身却

5、不是传统所能限量的。意境和境界之说,固然在早期的佛教用语中已被相当广泛地使用,作为批评话语,在王昌龄的《诗格》以及明清的一些诗话和词话著作中,也是频繁出没。但随意的不加界定的使用和以之作为理论核心并作相对严格界定的使用,毕竟在使用方式或著述方式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王国维矜为“探本”之论的境界,我们不能在简单地追溯其语源后就冒昧地称之为理论的自负,事实上这种不负责任的判断往往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惰性甚至浅薄。所以如何深入原论的情境与理境,避免简单的比附和过于主观的“理解”,也许是当下批评史研究界应该引以为戒的。实际上学术界之所以在某些领域的研究“六

6、情底滞”,主要的原因也许正如苏轼所说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前我在《香港笔会》上看过一篇文章,其中引录了一段很幽默的医生的话说:做医生是最容易的职业,在来求诊的病人中,十个人里面,有五个就是不看医生也会自己好的;有三个看随便什么医生,用最大路的处方也能看好;有一个可能是无论看哪个医生都看不好的;只有一个病人可能是我看好的,而且只是可能而已。我拿这一节谈话来比照学术界的情况,可能情况也会同样令人尴尬。譬如就王国维的意境来说,20世纪关于意境或境界的研究论文至少也有百篇以上吧,但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论文是不必作的,这部分论文不仅于读者

7、对意境的理解无益,甚至会导致误解;大约2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论文是可作可不作的,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大多流于低层次的重复,作者写作的目的不在于提供什么新鲜观点,而是希望能在这一热点问题上发一点声音,所以也就无暇去考虑是“清音”还是“庸音”了,只是为后来者的文献检索增加一些无谓的规模;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论文可能有一些价值,但也只是可能而已,因为有些问题,按照目前的思路其实是无法解决的。也许我在这里套用这个医生的话,显得不太严肃,但学术界的问题也确实是不应回避的。还是回到意境问题上来,如果仍是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其实已没有多少理论空间,因为

8、20世纪这方面在中国学术背景下的探讨已趋于成熟和饱和,能够看到的理论的青枝绿叶已采摘得差不多了。但研究成果的各持一说,甚至彼此攻难,“公论”的姗姗来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