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22528
大小:281.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08
《“第三代”诗研究的成熟之作——评刘波《“第三代”诗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三代"诗研究的成熟之作——评刘波《“第三代"诗歌研究》芦顿(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南开071002)摘要:刘波的学术专著《“第三代”诗歌研究》选取新时期诗歌中的“第三代诗”作为研究对象,其学术创新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从诗学和非诗学两个层面重新审视“第三代”诗歌运动,对研究对象作出学理新颖的阐释;二是综合运用多种理论资源特别是传播学理论,对“第三代”诗歌运动中各种传播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三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深化了“第三代”诗歌研究的层次。关键词:《“第三代”诗歌研究》;非诗学;还原现场中图分
2、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3)06—0143-04在中国新诗的历史版图上,“第三代诗”(1984地说,这几部论著虽侧重点不同,但综合观之便可一l989)占据了颇为重要的位置,作为继“朦胧诗”发现,论者大都从“第三代诗”运动的兴起人手,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先锋诗潮,它以反崇高、反经典对其进行历史梳理,挖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学群的价值理想和反意象、反优雅的艺术原则,颠覆了落,并从艺术特质和诗学风格等“诗歌内质”的角前人的思维惯性和抒情传统,并以取代普通物象的度对其进行美学梳理与价
3、值估衡,形成了一系列互事态化意象、个性鲜明的叛逆抒情者形象、轻松幽相印证、互为补充的成果,而留给后人进行研究的默的日常化语言、松散无序的话语秩序等一系列特空间似在不断缩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波依然选性为自我赋格,确立了个性鲜明的诗学特质。同时,择以此为题进行深入探究,以一本30万字的《“第这一先锋诗潮兴盛的1984年到1989年,正是中国三代”诗歌研究》言及诸多前代学者未曾涉及的话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阶段,经济上的改革开放题,多维度拓展了人们对“第三代”诗群及诗歌运与思想领域的“西学影响”并驾齐驱,相对自由宽动
4、的理解,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这一宏大抒情运松的文化氛围,自然为诗歌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土动本身价值的多元与丰富。如罗振亚先生所言,该壤。可以说,“第_一代诗”运动既属于新时期文学中著“尤其注意从多元视角切入‘第三代’诗歌运动“先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新时期的经济、的现场,既在非诗学层面描述8O年代先锋诗歌的文文化、媒体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紧密关联,互为表里。化形态与内在精神,又在诗学层面对这场诗歌运动其丰富的诗学内蕴和与时代文化的复杂关联,自然的理论寻根溯源,从而彰显了‘第三代’诗歌的文成为1990年代以来诗学研
5、究的重要热点。化价值。”皿这正道出本书最为显著的一个学术特点,通览近些年诗歌研究的专著与论文,围绕“第即突破前人“就诗论诗”的单一模式,没有将视角三代诗”的研究始终繁盛不衰,且不论期刊网上俯局限在被文学史锁定的历史时段和代表人物身上,拾皆是的单篇论文,单是学术专著就已有陈仲义的而是注重发掘所有与诗相关的文化要素,从诗学和《诗的哗变——第三代诗面面观》(1994)、李振声非诗学两个层面来重新审视“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季节轮换——“第三代”诗绪论》(2008)、王对研究对象进行学理新颖的阐释,而其“诗学”与学东的《
6、“第三代诗”论稿》(2010)等数部。客观“非诗学”交融的研究视角,也成为我们首先关注收稿日期:2013—09—31作者简介:卢桢(1980一),男,天津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新诗。142第三代”诗研究的成熟之作的一个焦点。波为我们动态呈现出“莽汉”诞生的真相,以及他从“诗学”层面观照本书,刘波首先解决了对们以玩“过家家”游戏方式所经营的诗歌现场。在“第三代诗”诗学资源的论证。按照学界普遍的观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条条冰冷无味的念,缘于对先贤抒情传统的反叛,这些不安分的诗文学史概
7、念,活跃在我们眼前的分明就是那些不经人如同中国的“嬉皮士”抑或是“垮掉的一代”,从文学史家修饰美化的、原生态的抒情个体。调用心中西互汇的诗学中找到了自我言说的方式。对于朦理学的分析方法和富含趣味的智慧文字,刘波为我胧诗人对后来者产生的“影响的焦虑”,论者持认同们还原了一系列诗人的生活形态与文化空间;借助的态度,随后的分析可谓精到:“‘第三代’诗人打他为我们预设的文本旅行,我们还亲历了1982年夏破意识形态的束缚,让诗歌从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天发生在西南师范大学的那次“第三代”诗人的红创作中解放出来,真正走向个人主义
8、,走向对日常色之旅,看到了诗人行遍大江南北的文本流浪,也生活的体验与书写;摒弃了朦胧诗的‘意象’晦涩,仿若听到了李亚伟们那带有浓重方言的嬉笑怒以朴白的口语直抒胸臆,使诗歌免受‘抽象之苦’。骂⋯⋯一切诗意皆源自日常生活,一切流浪也皆为从‘呐喊’式的宏大集体发声,转向了回归H常与H常性的流浪,这样一种生活的诗观既可带领我们当下的生活现场,从而打破了曾占主流地位的朦胧迅速走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