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58476
大小:6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1
《初中化學網絡教學模式與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化學網絡教學模式與思考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和課程資源理念的滲透為中小學教學註入瞭新的活力。本文試圖通過對計算機信息網絡環境和傳統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將現代教育信息化與化學學科進行整合,構建出瞭適應學生身心特征與時代特點的教學模式,以優化中學化學課堂教學。1・網絡教學模式的優點多媒體能夠提供文字、聲音及圖像信息,並使信息傳遞更便捷,這樣就為學生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網絡教學由傳統課堂教學的師生交互發展到網上的師生交互、學生與學生交互的交互模式”。網絡教學模式很重要的一點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2、創造性,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培養自我的開放思維,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實現創新2.化學網絡教學模式的探索化學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它所包含的知識是通過人類在先天的生活生產中的總結和後天的實驗中得到的,因而通過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是學好化學的一種較好方式,並且教學中大量化學信息的展示,也必須得通過網絡途徑才能夠得到2.1教師引導一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基於建構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網絡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應始終考慮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知識外化和自我反饋。同時也要兼顧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
3、教學模式,把兩者結合起來,各取所長,優勢互補2.2“以學生為中心的化學網絡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可表述為"創設情景-提出課程內容-自主探索-網上協作-課程延伸”5個環節從學生和教師各自作用的角度分析「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有如下特點:(1)充分體現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吸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能讓學生自主探索、體驗知識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創造”出知識,使教學能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交互
4、性的電腦系統能夠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反饋,幫助和鼓勵學生對有關科學概念、方法進行選擇和決策,使學生在材料處理、知識構建中完成創新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行思考和創新(2)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並及時進行信息的反饋與交流,包括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學習效果的檢測等;在教學中始終關註著學生的探索情況並適時給予指導;通過在討論式學習中發佈信息,在程序式和發現式學習中引導討論的中心,協助學生發現'‘新想法”,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及時評價,
5、還可以進行個別輔導,協助個別學生進行具體學習。教師是整個群體學習過程中的設計者、協作者3・教學案例下面以《分子、原子》的教學為例,談談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1)創設情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隻有一些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沒有任何理性的認識。因此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創設與分子、原子有關的學習情景,上課開始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網絡進入教學資料庫進行個別化學習,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註意身邊的現象,如濕衣服變幹、糖融於水等(2)提出課程內容由學
6、生通過網絡提出課堂上最想解決的問題,教師適時通過投影儀或網絡提出本節課的重點問題--認識到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存在。啟發學生註意平時沒有註意的現象,如不接觸也能聞到花香等(2)自主按索首先學生通過網絡訪問教師放置在網絡資源庫上的課件進行程序式學習,明確學習目標。接著學生就會帶著問題獨立地通過網絡進入教師設置的學習環境中尋求答案。教師把要發現的對象隱藏在教學情景中,由學生獨自猜想、計算進而發現。通過訪問網絡背景資源庫,學生可瞭解到分子原子的普遍存在;通過虛擬實驗室借助品紅的擴散、酚猷遇氨水變成瞭紅
7、色等實驗,讓學生自己發現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點擊課件庫又可看到不同分子、原子的立體結構模型。引導學生來解決實際問題,如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為什麼濕衣服在陽光下比陰涼處容易幹等(3)網上協作學生在通過人機協作進行自主探索的同時,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各種形式的協作學習(如學生與學生的協作,學生與老師的協作等b還可以通過網絡將各自學習的結果進入網絡交流,並對分子運動的原理等進行思考和總結課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訪問與化學中分子原子知識有關的網站,擴大知識面,延伸和補充課堂教學內容4・結束語電腦的使用和資源
8、的網絡化等技術環境,不但保證學生能夠對科學概念和技術進行探索和創新活動,也孕育和發展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方式。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化學網絡課堂教學環境中,課堂教學是中學生接受、獲取信息的主渠道,網絡課堂教學模式順應瞭現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使學生真正獲得瞭智慧,培養瞭自主學習、獲取信息、分析和處理信息、最終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