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58141
大小:6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1
《写在鄞州区首届教师反思征文之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写在鄭州区教师首届“教学反思”征文之前郵州区教科室舒家华自2013学年起,鄭州区教育局在全区教育行政会议和规范性文件屮,多次提到“教师应该人人有反思文章”的要求,并将“反思”定为各校教育科研的普及性、基础性项目,为此,许多学校正积极动员和组织教师撰写反思文章。目前鄭州区教师首届“教学反思”征文也估计在即,现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1•“反思”是教师对教育事件的回顾和梳理。反思,实则是“返思”。要“返思”,当然先得“追叙”本案既往的过程、方式、方法、关键、节点等,然后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取舍,浓缩与本案“行为结果”低关联度的信
2、息,排除与本案“行为——结果”无关联度的细节。这样,最后“追叙”出来的“案例”主体,一定是简约叙述而不是文艺小说,是索描而不是彩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叙述本身,在文艺性文章屮是情感的载体或附加品,而在反思性文章屮则是理性的载体或附加品。2.“反思”是教师对教育归因的选择和担当。我们的教师,对反思角度的选择,常常喜欢社会化或《思想政治》式的学科化,你看,一谈到学生问题,就极力反思,并自动归因到一大堆“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个体原因”,很少直接归因到“教师原因”、“我的原因”上。按照“对症下药”的干预原则,你既然归因到了“社会原因、家庭原因、
3、个体原因”这些“症”,那么接下来就要逐一提供“改变社会”、“改变家庭”、“改变个体”的这些“药”,否则,你仅仅自己改变了自己,只能算是下“药”不对“症”,勉强美其名曰“无私奉献”To我们能否学学白衣天使:来者有病,医生从来不归因到“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个体原因”等废话上,而是“看好你的病就是我的天职”为原则直接担当,去研究和选择方案了。因此,“学生的问题永远是我的问题”,这在法律上,你千万不能承认;但在教育的天职上,完全应该这么说。只有这样,你的反思,就有了卓然的归因选择,接下了也可能会有卓然的行动跟进O3•“反思”是教师对教育行
4、为的改变和比较。反思来自自身的实践,没有自身的行动就无所谓反思,这一点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那种只反思别人“故事”的人,已经很少了。但目前笔者所见到的许多反思文章,大都是“一事”或“一案”完整地陈列在前,“集屮反思”或“分点反思”则完整地罗列在后,形成“先事后思”或“先叙后议”的一次性“工程”,似乎思考或评析过了,事情就完结了,反思也结束了;即使有的文章有多集的“先事后思”或“先叙后议”,也是前一件事与后一件事没有关联,前一案例与后一案例没有同源,导致应分别写成多篇反思的文章被牵强地合并到一篇的“格局”内。事实上,反思的前提在于对既往的追思
5、,但反思的价值则在于对后续的干预!因此,如果没有“同一事情”或“同类案例”的后续再叙,就不是真正的反思,至少无法证明你反思的效度。换句话说,反思就是“追叙——反思——再叙——反思一一补叙一一反思”的纵向过程:前后“叙”的是渐进的同一事情或类同特质的案例,“思”的是递进的归因和对策;其间“比较”的是事情的前后变化或效果,“证明”的是你反思的质量和信度。当然,你也可与名家、同事等,就同类行为、事情、案例,进行横向式的比较反思,或对名家的理论进行求证式反思或批判,但最后你还是得拿你的“最后一集”来证明你的反思是否有质量和信度。至于有的学校将“反
6、思”列为教师备课本或教案之后的“压轴”要素,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不论“一课一反思”还是“一案一反思”,仅仅几十个或百余个字,以简约式的结语填充之,则另当别论了;但这种反思形式,在方便教师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片言要义等方而,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4•“反思”是教师对教育专业的提升和提炼。反思来自自身的实践,但离不开理论的观照。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进修,反思就可能会出现“就事论事”或“满腔高调”的现象,并很难抓住反思点、勾连反思线、呈现反思而。即使被生硬地提升到一定的理论背景了,也会由于缺乏自我概念化的过程或能力,而坐失提炼“自我品牌”的
7、机会。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大家自当路漫漫兮而求索。但我们对“守株待兔”或“小蝌蚪找妈妈”式的案例,一定要有警觉感,许多老师将“个案”误解或衍化成“孤案”,就显得缺乏起码的理论观照,因为孤案不具有典范意义。至于有的老师将“个案”只理解成“一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一群人”的事情,显然更是误识;至于对本来就正确的教育行为,由于故事屮间没了必要的行为改变,所以反思文章可能也会变得不再复杂,但要注意,它同样必须反思出正确的归因或规律,成为一种油然而生的提升或提炼,并可鉴以复制。5.“反思”是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忠
8、诚和坦然。任何教育实践,不一定能保证成功或有效,无论你怎么“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再行动”,依然不能保证成功或有效。因此,我们的反思文章,虽已经习惯于“取得成功”或“明显有效”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