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反应蛋白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意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C-反应蛋白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意义作者:冯秀,周红作者单位:广东阳江,阳江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摘要】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探讨它的变化与MPP病情轻重的关系,以利于临床评估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判定疗效。方法住院MPP急性期患儿78例,入选MPP患儿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中符合小儿SIRS诊断标准2项者为S1组,符合$3项者为S2组。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1天、1周后检测血清CRPo结果入院时CRP均值各组均增高,增加值S2组〉S1组〉非SIRS组(P<0.01,0.05)。治
2、疗1周后,各组CRP指标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非SIRS组与正常值比较无差别(P>0.05),但S2组仍高于S1组和非SIRS组(P<0.01)。结论CRP是MPP急性期炎症反应的敏感检测指标,动态监测CRP可判断MPP病情轻重,助预测发生合并症及混合细菌感染的可能及判断治疗效果。【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C-反应蛋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儿童肺炎支原体是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病原体,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感染率逐渐增高,在流行高峰期可高达50%[广3]。MPP并发症也有增多趋势。由于曲抗原与人体组织器官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故MP
3、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相应组织的白少抗体通过免疫性损伤引起肺外并发症,严重者可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OF)o因MPP早期症状不典型,且MP-IgM在MPP早期不易检出,因而临床易延误诊断与治疗,严重者留有麻遗症,共至死亡。木文检测了78例MPP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探讨它的变化与MPP病情轻重的关系,以利于临床上通过该指标的变化及早评估病情,把握治疗时机,评定疗效,防止病情恶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7刀〜2008年6月收治我院儿科病房的急性期
4、MPP患儿78例,男43例,女35例。年龄6个月~11岁,〈3岁8例,占10.3%;3〜6岁21例,占26.9%;>6岁49例,占62.8%。所有病例均有肺炎的临床表现及煤像学改变,符合《实用儿科学》HPP诊断标准,即:(1)弛张热或不规则发热,咳嗽重;(2)双肺呼吸音粗或干、湿啰音或肺部实变体征;(3)X线胸片可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人叶性肺炎改变或肺门淋巴结肿大;(4)采用微量颗粒凝集法检测血MP-IgM,MP-IgMNl:160为阳性。入选病例已除外入院初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衣原体肺炎及肺结核。1.2分组入选MPP患
5、儿根据小儿SIRS诊断标准[4]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诊断标准符合以下4项标准屮至少2项,其屮1项必须是体温异常或白细胞计数异常。(1)体温>3&5°C或〈36°C;(2)平均心率大于同年龄正常值+2SD;(3)平均呼吸频率大于同年龄正常值+2SD;(4)白细胞计数较同年龄正常值升高或降低。根据轻重稈度SIRS组乂分为S1组和S2组:符合小儿SIRS诊断标准中2项者为S1组,符合3项或以上者为S2组。非SIRS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5.8±2.5)岁。S1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
6、龄8个月〜10岁,平均(5.5±2.9)岁,S2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9个月〜11岁,平均(6.4±3.1)岁。1.3方法入院时、治疗1天及1周后采静脉血同期检测血清CRP。CRP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应用Immage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美国Beckman公司)测定,CRP>8mg/L为阳性。所有患儿于入院当口行血常规、胸部X线片、CR成像等检查,恢复期复查。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用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率的比校采用X2检验,a=0.0
7、5为检验水准。2结果2.1CRP检测结果入院时SIRS组与非SIRS组比较,前者CRP值及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P<0.05),且S2组显著高于S1组(P〈o・01),治疗后1周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但S2组仍高于S1组和非SIRS组(P〈0・01)。S1组与非SIRS组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2.2X线胸片非SIRS组以肺纹理增强及小叶性炎症为主,S1组和S2组以小叶和大叶性炎症为主。胸腔积液发生率S2组明显高于S1组及非SIRS(P<0.01)o2.3治疗与转归备组均应用红霉素静脉滴注。对备组
8、因高热持续3〜5天不退者,CRP逐渐增高>50mg/L,X线胸片以大叶性炎症为主的肺炎病例,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其中非SIRS组1例(2.6%),S1组3例仃3.0%),S2组15例(88.2%)。住院后经痰培养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