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20411
大小:428.31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2
《《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表现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年6月第13卷第王塑·309·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表现分析李新民,姜伟强,姚红霞,刘文奇(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许昌461000)[摘要]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鞘瘤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良性10例,恶性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膜后;肿瘤呈完全实性5例,完全囊性8例,囊实性3例。恶性病变较大而不规则。平扫3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l6例强化均不规则。3例周围组织可见侵犯
2、,1例可见椎体转移。结论:腹膜后间隙发生、有明显囊变、增强扫描呈斑片状渐进性强化应考虑神经鞘瘤,CT检查对本病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腹膜后肿瘤;神经鞘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原发腹膜后肿瘤少见El-7],腹膜后神经鞘瘤是比侵犯,1例可见椎体转移。较常见的腹膜后原发肿瘤,良性多见,其起源于神经3讨论鞘膜的雪旺细胞,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出现较迟,因此发现时一般较大。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细胞,可任意2014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神经鞘瘤的CT分布于周围神经鞘膜组织。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非表现.以期提高本病诊断
3、准确率及鉴别诊断水平。常少见,发病率各家报告不一],有报道其发病率占腹膜后原发肿瘤15%。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出现较1资料与方法迟;多见于2O~5O岁成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一般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较小,大部分小于5cm,实性者多见,部分可见坏死。32~58岁,平均46岁。l6例中良性10例,恶性6恶性神经鞘瘤腹膜后罕见,可呈结节及团块状,易发例。l0例无症状,为体检发现,4例表现为腰部不适,生坏死、出血及囊变,术后易复发及转移。因本肿瘤2例表现为腹部隐痛。易发生黏液变、囊变、坏死、出血],Kim等认为囊1.2仪器与方法使用GE64排
4、高分辨CT机,层变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厚、层距均为5mm,螺距1。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本组中良性肿瘤体积较小,7例长径<5cm,3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3期扫描。患者于扫描前例<10cm,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强化。延口服1%泛影葡胺500mL以充盈胃肠道.用高压注迟强化稍明显,有囊变者囊变不强化。恶性肿瘤体积射器于肘前静脉内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碘明显增大,3例直径>10cm,呈结节及团块状,囊变浓度370mg/mL),剂量1.5~2mL/kg体质量,注射流多见,3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病变周边不规则强化,率3.5mL/s。患者于扫描前30min口
5、服l000mL温完全囊变者形成厚壁改变,囊壁较均匀,壁光整,囊水。壁延迟轻度强化。CT增强扫描对判断肿瘤有无侵犯有重要意义[7-12]。神经鞘瘤无论良恶性都易出血、坏2结果死及囊变,因此单纯以密度、质地及强化方式对肿瘤本组肿瘤均发生在腹膜后脊柱两侧。其中,左侧良恶性鉴别意义不大,而病变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9例,右侧7例;单发l5例,多发1例(另一侧为转移有无侵犯对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病灶)。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结节状。肿块长腹膜后神经鞘瘤主要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鉴别:径2.1~15.0cm,平均6.3em。CT平扫肿瘤完全实性①神经母细胞瘤,多见于婴幼儿,
6、形态多不规则,病5例(图1a),完全囊性8例,囊实性3例;有钙化者3灶内坏死、囊变、钙化常见。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强化例,均为恶性。增强扫描3例囊实性病变囊性部分未明显。②神经纤维瘤,表现为沿神经走行的软组织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呈斑片状渐进性强化(图1b~肿块,一般呈圆形,边界清楚,少见囊变或出血。增强ld);完全囊性者囊壁延迟轻度强化;实性病变者呈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③脂肪肉瘤,可见实性、假囊渐进延迟强化,强化不规则。3例病灶周围组织可见肿型及混合型,常侵袭生长,可表现为密度不均并见脂肪性低密度灶。④平滑肌肉瘤,坏死、囊变多见,其内可见广泛不规则水样低密度灶。⑤
7、神经节细胞瘤.DOI:10.39696.issn.1672-0512.2015.03.027[通信作者]李新民,E—mail:xclixinmin@163.tom。好发于l0岁左右儿童,病灶密度均匀,形态不规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