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NEC 的企业形象塑造.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知识目标•了解形象和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掌握企业形象的种类和基本特征;•了解企业形象的价值和功能、评价指标;•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区分MI、BI、VI;•能够全面理解企业形象的内容;•初步具备进行CI策划的能力。NEC的企业形象塑造NEC(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在IT、电子元件、通信领域位居前五位的制造厂商。作为日本的第一品牌和技术最为成熟的企业,二十多年来,NEC一直以超过20%的市场占有率位居日本服务器市场第一的位置,其全线产品已在日本通信、金融、制造、流通及运输等行
2、业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还为多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运算服务,实力不容忽视。NEC的企业经营理念在世界上享有盛誉。NEC在世界上首倡“C&C”(Computer&Communication),即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其企业运作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NEC通过C&C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为实现充分发挥人类的潜能贡献了力量。1990年,NEC制定了如下企业经营宗旨:顾客满意第一,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广泛追求科学技术,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培育并充1企业形象策划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发挥各部门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将其汇成
3、强大的集成力量;所有行为都应符合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收益率,力争在强劲发展的同时回报社会。(资料来源:李怀斌.企业形象策划.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思考:1.NEC的企业理念对其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2.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借鉴NEC的企业理念,塑造自己的企业形象?21世纪,信息正在把技术驱动的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市场驱动的灵活生产,促使企业面向市场,在策略上重新设计,以更开放的姿态进行公众传播和与顾客沟通。企业形象是企业经营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无形财富。企业形象策划是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开展
4、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形象策划的目的是使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公众喜欢和信赖企业。本章将从企业形象的概念入手,研究并揭示企业形象的历史渊源、企业形象的科学内涵、企业形象的价值和功能、企业形象的基本内容、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等。第一节企业形象的内涵一、企业形象的历史渊源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企业形象的源泉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兴起的图腾崇拜。原始人把某种动物或大自然的某种事物作为崇拜对象,并以此作为部落的标志、吉祥物或象征。图腾可以说是最早的企业视觉识别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酋长和奴隶社会的贵族,他
5、们利用图腾神在民众中的崇高地位,把自己说成是祖先神在世间的代表,于是出现了族象征与祖先象征、祭祖与“尊王”融为一体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商、周、秦、巴、蜀等族徽中表现得很充分。当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中强有力的部落统一了其他部落,建立起一个新的中央政权时,龙、凤的原始图腾意义便逐渐转化为新的政权的象征以及掌握新政权的族的象征。这时的龙、凤,就是祖先神、族徽,它们往往是以本部落的徽识为主,融合了其他部落的徽识复合而成。因此,龙身上有湾鳄、蛇、鱼、鼋等动物的影子;凤身上有燕、鸦、鹰、鹗、鹫、鹏、鸡、孔雀的部分,其实这正是华夏民族发展历程中兼
6、容并蓄、融合创造的象征。系统导入和使用企业形象的古代组织,首推军队。“兵,杀人之人也;战,杀人2第一章企业形象概述之事也。聚杀人之人,而习夫杀人之事。”军队要完成“杀人”的职能,便要具备强大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一方面依靠军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军事篇》);另一方面也要求军队有着统一严格的法令条律。作战需要己方与敌方形成视觉上的差别,这样在激烈的会战中,己方才能辨别自己人,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消灭对方。因此,军队对军旗、军服、军号、军歌等易于识别的外在标志一般也作严格的规定,并与敌方区分开来。将军队的企业形
7、象进行系统整理,以此为中心进行阐述的书当推《司马法》。作为《武经七书》之一,《司马法》是一部以军事法则为主的兵书,据《史记》记载,该书作者是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时期的司马穰苴。司马穰苴将先秦前的历代军法、国礼进行了系统整理,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司马法》中对军队的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听觉识别、行动识别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例如,军旗颜色的采用,夏代以黑色为头,象征着人;殷用白色,象征着天;商用黄色,象征着地。《司马法》可以说是第一本军队的企业形象策划手册。二、企业形象的概念(一)形象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形象的解释是
8、,“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它不同于印象,印象是人们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留存于大脑中的对事物客观状态的主观认识。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们是否接受事物以及接受的程度。人们的主观认识和事物的客观状态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两者是否一致,取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