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辨与诠释_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pdf

考辨与诠释_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pdf

ID:52948604

大小:243.3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2

考辨与诠释_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pdf_第1页
考辨与诠释_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pdf_第2页
考辨与诠释_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pdf_第3页
考辨与诠释_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pdf_第4页
考辨与诠释_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辨与诠释_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88考辨与诠释: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刘震(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102249)[中国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2-8862(2012)07-0088-07易学研究是当代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领域都备受瞩目,成就斐然。近年来,在出土文献研究的引领下,易学研究越来越深入,在经传文本研究、易学史研究和易哲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既有传统问题的推进,也有新问题的发现,精彩纷呈,值得重视。有鉴于此,作者不揣谫陋,试对近两年的易学研究成果略做总结

2、与思考:一则希望能为学界了解易学研究的动态提供方便,二则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研究有所启发。一出土易学文献研究毫无疑问,简帛易学研究是当前易学研究的焦点所在。其中,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则是简帛易学研究的核心。继濮茅左《楚竹书〈周易〉研究》之后,陈仁仁出版了《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一书。该书立足于早期易学的宏大背景,在楚竹书《周易》的版本、特殊符号、卦序、相异文句等问题上皆能深入其中,权衡众说,提出新见。书中提出,楚竹书[1]《周易》是易文本从卜筮之书到意义文本或经典文本形成过

3、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论断对于先秦易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简帛本卦爻辞的释读上,丁四新出版了专著《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该书在简、帛本经文的校勘和训诂上融汇古今,在诸本卦爻辞之异同和疑难词句上折中众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帛《易》归妹卦六五爻辞之“日月既望”,今本、帛书《昭力》均无“日”字,今本及帛本其他卦爻辞中又有“月几望”、“月既望”,由此作者指出“日月既望”之“日”为衍文,[2]而“既望”之“既”则当作“几”,为语助词,汉唐诸儒解“几望”为“近望”是错误的。丁著的丰富考辨,为人们探寻卦爻辞之

4、确旨提供了更多可能。刘大钧对简帛本《周易》经文的考释,不仅考辨疑难字句,更特别注意考察简帛本的流传问题。例如,今本大畜卦六五爻辞“豮豕之牙,吉”,帛书本作“哭豨之牙,吉”,今本其他卦爻辞中的几个“豕”字,帛本也都做“豨”,由此刘大钧指出:楚人谓“豕”为“豨”,此可证帛《易》确为楚《易》本;扬雄《太玄·毅》有“豨毅之牙”,而《太玄》乃仿《易》之作,此可证扬雄所见西汉《易》本此字也做“豨”,从而可知帛本确为西汉今文[3]《易》。由此可见,在经文释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和挖掘简帛本《周易》所反映的先秦至汉初易学思想的

5、形成和嬗变,应当是今后简帛易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马王堆帛书《易传》研究,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有所推进。刘大钧先后发表了解读帛书《缪和》、《衷》、《二三子》的系列文章,在考释其疑难词句的同时,更为注意帛《易》文本与传世文献的比较,或指其同,或揭其异。例如,刘大钧发现帛书《易传》中以“君子”解释卦爻辞意义的地方,今本《易传》则多释之以“君”、“君德”,这说明我们今天所见的《易传》本子,必定经[4]过汉初诸儒的删削、修改,以适用于其所定官学的新身份。这一论断为研究今本《易传》的形成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论据。刘

6、彬对帛书《衷》篇的疑难章节做了详细的考释,认为《衷》篇“《川》之详说”考辨与诠释: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89[5]章有言灾异及周代“保傅”制度的内容。这是以往研究中所没有发现的,令人惊奇,但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梁韦弦通过对《说卦传》章节关系的研究,认为同见于帛书《衷》和《说卦传》的文[6]字,应是前者对后者的引用,传本《说卦传》的文字来源要早于帛书《衷》篇。关于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的比较,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在文本异同、思想差异等方面学界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但许多问题还没有定论,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孔

7、子与《易》的关系问题是千余年来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20世纪90年代,帛书《易传》所记孔子论《易》内容的公布,重新激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热情。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虽然在今、帛本《易传》是否为孔子所作的问题上学界仍存有争议,但这些文献反映了孔子的“易说”则基本成为共识。因此,通过这些“易说”来探讨孔子晚年学思的变化,也就成为可能。对此,宋立林指出,孔子之易教,既不是完全的世俗道德,也并非完全出于个人宗教情感之需要,而是介于教化与宗教之[7]间。这一看法,触及到孔子与《易》关系的深层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刘大钧通

8、过对帛书《易传》和《汉书·艺文志》、《史记·天官书》的深入研究,指出孔子当年所传易学,一方面依传统而言《易》占,另一方面则发明《易》中的德义思想,并以德义为重,这些内容都可以从《史记》、《汉书》[8]的记载中得到印证。刘大钧此论和学界一般认定的“孔子治《易》重义理而否定卜筮”的看法有很大不同,其对材料的运用和分析也非常独特,为正确而全面地把握孔子研《易》的内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刘大钧思路一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