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永洲事件反思媒体职业操守的缺失

从陈永洲事件反思媒体职业操守的缺失

ID:5294582

大小:197.7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07

从陈永洲事件反思媒体职业操守的缺失_第1页
从陈永洲事件反思媒体职业操守的缺失_第2页
从陈永洲事件反思媒体职业操守的缺失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陈永洲事件反思媒体职业操守的缺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闻伦理lPRACTICALJOURNALISM从陈永洲事件反思媒体职业操守的缺失核心阅读:从被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刑现有的材料,特别是涉嫌的罪名分析,不得不对抓人的拘,到新快报头版发文呼吁警方放人,再到承认收钱发程序的正当性、合法性表示质疑,并对此事引发媒体圈表失实报道、新快报发声明致歉,陈永洲事件成为传媒的震荡表示忧虑。”并且表示:“有没有收钱,当事记者自界乃至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公共事件。事件本身的己心里明白;作为记者所在单位新快报也完全应该根据一波三折及其呈现出的多层复杂结构,一时引发了社会质疑弄清情况。没错,任何媒体单位都要重视解决新

2、闻各界莫衷一是的讨论但对于传媒31.作者而言,有一点行业的操守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确比较突出。但我们十分明确,那就是陈永洲的行为有违记者职业操守。资在这里讨论新快报的这宗案例不能‘偷换概念’。”深传媒人范以锦围绕这一事件对传媒人的职业伦理和对比之下可以看出,社会舆论的讨论相对比较理传媒界的行业自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性,而新快报说得绝对化了。在报社大张旗鼓的放人要求与记者很快承认收了钱之间,是令人顿感滑稽的矛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刑拘一案,尽管舆论有过各种盾,同时也令舆论一片哗然。随之而来的舆论谴责和调争议,包括对办案程序的质疑,但争议、质疑之后,

3、作为查的开展,使新快报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同时,也株媒体和媒体人,对业内确实存在的严重的职业操守问连了那些为办案程序发声的同行,因为有些舆论把新快题,也该认真反思了。在现实的媒体状态中,虚假新闻、报的“请放人”与同行质疑办案程序两类不完全相同的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等行为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媒体反应都归于“支持陈永洲”。其实,这是两码事。行业和从业者的形象,亟待在反思中认真整治。现在舆论归于平静,该质疑的质疑了,该反思的也第一,对办案程序的争议,不应成为媒体自身反思得反思了。尽管案件仍在审理中,最终结果待走完司法的障碍。程序才完全明白。姑且放下这些问题不

4、说,就记者收钱陈永洲被抓走后,新快报社反应强烈,社会各方面被人当枪使来看,无疑是要受到谴责的。换句话说,对也多有反响。这两类反应并不完全一致。新快报表现办案程序的争议,不应成为媒体自身反思的障碍。出来的是比较激烈的一边倒。陈永洲被长沙警方认定第二,绝大多数媒体和媒体人是可以信赖的,但陈“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跨省拘捕的几天后,1o月23永洲一案也绝不是孤例,媒体圈类似问题社会方方面面日,新快报以“请放人”的鲜明标题在头版刊登评论,声早就有强烈反应。明“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要求释放陈永记者的伦理道德问题,社会方方面面早有抨击之洲。次日,新

5、快报在头版继续推出“再请放人”的文章。声。有些媒体和记者陷入了不正当的潜规则中,相比之从社会各方面的反响来看,尽管也有强烈的声音,下,拿红包现象还只是一般现象。最令人震怒的是新闻但只是对办案程序的质疑、争议,几乎没有谁会为陈永敲诈行为,有些是个人行为,有的已上升到媒体单位集洲打保票。本文作者之一范以锦当时就在大粤网上发体所为,通过做批评报道或反映问题的内参去要钱。写表文章:“我们作为局外人,无法对事件全过程作详尽了好批评报道或内参,有意送给当事单位看,然后进行讨解,也无法对被抓者有没有别的问题下结论,但我们从价还价的谈判,迫使当事单位以投放广告、赞助

6、等形式201312新闻实践PRACTICALJOURNALISMI新闻伦理摆平撤稿。有的单位也就心领神会,一旦发生灾难性等金、金元宝。类似的“有偿不闻”的闹剧,已上演过好多事故,就赶紧给记者发“封口费”。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回了。下,有的地方出现假记者敲诈勒索的行为。话又说回四是随意窃取他人隐私。为了追求独家报道,有些来,为什么假记者有市场,这折射出真记者的真问题。记者铤而走险,越过雷池,采取非法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正因为存在着这种生存的土壤,才导致假记者的肆无忌信息资料。2011年《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事件曝光,惮。该报记者不仅通过非法手段窃听名人隐私,

7、还随意侵犯除了以上讲的新闻敲诈行为之外,当前媒体职业伦民众隐私,激起民众愤怒,以致其不得不以停刊的方式理道德缺失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平息社会大众对窃听行为的声讨和谴责。此事件,曾一是制造虚假新闻。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引发中国新闻界关于新闻伦理道德的大讨论,但目前依存,扩大市场份额,一些媒体人一味迎合受众畸形需求,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惜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制造假新闻,追求轰此外,新闻侵权、媚俗新闻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动效应,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无论是2007年电视台些行为的盛行,反映了目前令人堪忧的媒体职业伦理道播出的“纸馅包子”事

8、件,还是2013年的“深圳最美女德缺失的现状。孩”事件,都背离新闻真实性原则,以虚假新闻为噱头,第三,坚守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