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937584
大小:134.4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2
《张伯礼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对药应用举隅.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910·中医杂志2013年6月第54卷第11期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3,Vol.54,No.11·当代名医·张伯礼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对药应用举隅李彬1毛静远1*江丰2康立源2王家莹2肖璐2(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4号,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JDZX2012140);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I
2、RT1276)*通讯作者:jymao@126.com,(022)27432325[摘要]张伯礼教授提出冠心病“痰瘀互生”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临床采取痰瘀并治方略,并擅长根据冠心病痰瘀病证程度、性质等的不同处方遣药,尤其善用治疗痰瘀互结证之系列对药,常能协同增效。总结介绍张伯礼教授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对药的经验。[关键词]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药对药张伯礼(1948-),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痰与瘀是冠心心脑血管病研究,主持了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循
3、证研病发生、发展、恶化的基本继发因素,痰瘀互生是“病究,并建立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在国内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痴重之源”[3]。鉴于痰浊瘀血皆为阴邪,体稠质重,易呆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证治方案。创建于黏结相搏,胶结难解,临床采取痰瘀并治,相互为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解,事半功倍。痰瘀互结又因有孰轻孰重、胶结程制。首次总结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特征及变化度、寒热性质等的不同,虽治疗原则相同,但临证需规律,开展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案比较研究,并建立仔细辨
4、析,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组方技巧。善用了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综合治疗方案。多年来承担了国家“七五”至“十一五”重大攻关项目等40余项,并参加中医药对药,协同增效,是张老师处方配伍的显著特点。现代化顶层设计,主持和参加起草了全国《中医现代化科技1藿香配佩兰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等文件。藿香味辛,性温,气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湿,为芳[4]化湿浊之要药。朱丹溪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中医学典籍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即有“心痛”、“卒心痛”、“厥心痛”的记载。汉治痰之本法也。
5、”《本草正义》载:“清芬微温,善理中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胸痹”病名,以“阳微阴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藿香芳香弦”高度概括了胸痹的病因病机,并提供了瓜蒌薤白而不嫌其猛烈,温熙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白酒汤等治疗胸痹的系列方。20世纪后期,基于对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乏力,饮食不王清任、叶天士等学术思想的继承创新,冠心病血瘀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佩兰味辛、性平,气味芳络阻的病因病机几成为中医学专家的共识,活血、化香,能宣化湿浊而定痛。佩兰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瘀
6、、通络治疗大行其效,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经》,此后,历代本草文献对佩兰均有记载,如《本草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证候特纲目》载:“辛,平,无毒”,多用“湿浊中阻,脘痞呕恶,[5]征悄然发生着变化,血瘀、痰浊等标实证均有明显增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等。[1]二药配伍,芳香化浊,醒脾和胃,疏理气机,同中有加,且常表现为痰瘀互结证候。张伯礼老师从临床中捕捉到了这一证候特征的变化,并进行了痰瘀异,合用功倍,以达祛除痰浊痹阻之效。张老师常用互结证的病因病机理论分析和治
7、疗用药实践探索。此对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痰浊轻浅者,症见我们有幸侍诊学习,积累了老师相关的讲习和病例胸脘满闷,纳呆倦怠,口中黏腻,舌苔白腻的患者。记录,现总结报告如下,以供同道参考。藿香、佩兰多用于夏令暑湿之季,但张老师治疗此病张伯礼老师根据中医学“津血同源”理论,及痰证时四季均有使用,还一再强调,痰浊轻浅之时,是[2]来自津、瘀本于血的病理认识,提出了“痰瘀互生”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治疗不及,的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是瘀病程日久,痰瘀胶结难解,则缠绵难愈。2
8、013年第11期李彬等张伯礼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对药应用举隅·911·2蚕沙配半夏热,形成痰瘀与热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促使冠心蚕沙味甘,辛,温,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病进一步恶化,使病情更为复杂,治疗更加困难。血通经的功效,首载于《名医别录》,其性能升能降,5丹参配泽泻升可祛风,降可利湿,性平和缓。半夏辛温,有毒,具丹参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首载于《神农《本草便读》总结认为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本草经》,其性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