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

2018~2019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

ID:52928657

大小:856.0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4-01

2018~2019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_第1页
2018~2019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_第2页
2018~2019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_第3页
2018~2019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_第4页
2018~2019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材料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二里头和“夏”之间是什么关系?许宏:从时段上来讲,二里头文化属于“原史时代”。但不少朋友会因为它已进入国家阶段,而将其划归“历史时期”。其实原史和历史的划分,着眼点是文字的使用与否及其程度,而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涉。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三联生活周刊:你相信夏王朝存在过吗?许宏:我只能说我不知道。到目前为止,这是个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的问题。传世文献中记载了夏王朝的存在,这些记载集中于东周至汉晋人的追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当然是

2、存在的。但透过这些追述性质的文献,我们能够知道当时的人是如何描述看待“夏”的,但却不能据此确证夏王朝的存在,它们是文本而非史实本身。对于古籍,我们既不能无条件地尽信,也没有充分证据认为其全系伪造。对其辨伪或证实工作,只能就一事论一事,逐一搞清,而无法举一反三,从某书或某事之可信推定其他的书或其他的事也都可信。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者,肯定不在少数,权且存疑,也不失为科学的态度。三联生活周刊:你的研究显然是不以司马迁《史记》一类的古史框架为前提的。如果抛弃了传统的古史框架,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自己的来处?许宏:对于传统的古史框

3、架,不是抛弃而是超越,我们正在探寻考古学贡献于人类文明史研究乃至人文社会科学一般法则建构的更大的可能空间。一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早已不再是“历史学的侍女”,而是充分借鉴艺术史、民族志、语言学、口述传统乃至自然科学的多重证据,更为全方位地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变迁的独立学科。就像有的学者说的,现在存在一种整体上的中国焦虑,我们都想弄清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我们在做的也是学术上的寻根问祖的工作。辉煌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正是建基于对外来青铜冶铸技术的吸纳、数千年炉火纯青的模制陶器的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层面对礼制建构的

4、追求之上的。像二里头这样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架构,究竟是自己产生的,还是受到外来影响,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中国从来就没有自外于世界,一定要把“中国”这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放到全球文明史的框架里去审视。在传统的古史框架和话语系统之外,探寻考古学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独特表达,既不等于历史虚无,更无损于原有古史框架带给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删改自刘周岩《许宏:无“疑”则无当代之学问》)材料二三联生活周刊:你主张我们应重视《史记》为中国人确立的古史框架,原因是什么?孙庆伟:首先,我认为《史记》的古史框架基本可靠。

5、有人怀疑《史记》的古史体系,实际上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和夸大了。因为就篇章而言,从《殷本纪》之后无人怀疑,因为有殷墟甲骨可以印证,《周本纪》《秦本纪》也没有疑问。真正有待于证实的,就是《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但这两者在司马迁眼里是截然不同的,《夏本纪》与《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属一类,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五帝本纪》属于另类,司马迁自己也承认吃不准,因为越久远材料就越少。其次,也有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在情感方面的原因。司马迁是一个“无比深刻而渊博”的学者。司马迁的可贵,不仅在于他的博学,更在于他对史料的裁断和卓识,所以司马迁自

6、称《史记》的撰作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相比《史记》对于古史的通透见解,其中的古史框架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知识点而已。但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司马迁,我们今天连这个框架也不会有,因此怎能轻言放弃?如果我们对司马迁这样一位如此伟大的历史学家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尊敬,我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三联生活周刊:就一般的观察而言,相对年轻的知识群体中对中国古史问题或许“疑”的态度更多,你在北京大学教授本科生课程时是怎样的体会?孙庆伟:就一般年轻学生而言,他们确实天然地相信“疑古”是先进、科学的治史态度,而“信古”则是保守、落后的研究

7、取向。任由李学勤先生有关“对古书的反思”和“走出疑古时代”的呐喊与呼吁,同学们依然是我自岿然不动。我当然不是要否定“古史辨”派学者的先进性和重大贡献,恰恰相反,我是想提醒同学们,读完了《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和《秦本纪》再来“疑古”也不迟——“疑古”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是具体的学术实践。以前朱熹就说,要“熟读”之后才能“自然有疑”,“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不读书,上来就疑,那不是疑,那是无知。人们通常认为,怀疑是科学态度,相信则是盲目的。但实际上,“有疑”是为了“无疑”,在疑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裁断,所

8、以“信”比“疑”更难,层次更高。现在的很多怀疑是很草率的,只是人云亦云,是缺乏判断力的表现。(删改自刘周岩《孙庆伟:“信”比“疑”更难》)材料三自西周至两汉的文献里,大禹的形象从创世神至夏代的圣王,至半人半兽的天选之人,渐次演变,又相互杂糅。他承载着不同历史语境下,对于他以及他所开创的“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