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思考.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2002年增刊(SocialSciencesEdition)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吕 卫(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 摘 要:高等院校面临着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而创新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与灵魂。本文认为我们应借鉴美国、英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法,并从营造高等院校创新环境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探讨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2、号:1004-9142(2002)增刊-0079-03 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一次证明,知识和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为此,他提出“大学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要重视对‘人文’学问的传授,要求学生除主修像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化学、经济学、政治学或天文学等一个专业外,还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要跨越不同学科,从道德哲学,伦理学到数学逻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
3、,这是中国实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研究广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泛涉猎。”[2]美国曾对1131位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作为主要成果、晋升机会、业绩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院校面临着培养高究,结果发现这些人才大多具有较宽泛的知识基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础,很少有人仅仅精通一门专业。这是美国一直坚持在加强基础专业学习的同时,进行“百科全书一、营造创新环境式”通才教育的结果。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专业划1.培养具有现代学科创新意识和创
4、新能力的分得过窄过细,限制了大学生知识面的开拓。实大学生,学校就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倡跨学际上,我校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如通过第二学科学习,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掌握多方面的知位、辅修专业等措施,拓展学生知识面,营造创新识、培养多种能力。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的基本氛围。当然,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不能著特点,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技术更忽视专业知识的厚度,因为这既是学生的立身之新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新领域、新本,又是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基础。成果产生于多学科的交叉点。北京大学百年校庆2
5、.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学相长。宽松的时,哈佛大学校长N.L.陆登庭作了“21世纪高等教学环境是校园创新综合氛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教育面临的挑战”的演讲。他认为大学应提供这分,它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求知兴趣。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大学生们较强的,如高度开放、服务良好、设施与功能比较完善的图收稿日期:2002-01-11作者简介:吕 卫(1958-),女,长春人,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讲师。79吕卫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网络系统、公共教但在现阶段越来越少了。另外,学校通过聘请校
6、室、文体活动场所;有效的学习指导、咨询、服务保外兼职教师,也能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障体系;优美的校园环境等。多种多样的大学生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助理、助研、助教措施,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管(4)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学校创新环境中不理、教学、科研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体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同一专验教学环境、深化专业知识,丰富人生经历。有了业、同一课程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同专业同年级宽松的教学环境,才会有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才的学生教学内容几乎一样。这种教育模式不能适会有创新知
7、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如果没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有宽松的教学环境,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疲于应多样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付,类似于机器人的被动学习状态,是不可能培养其直接后果就是培养出来学生其知识结构在很大出创造性人才的。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许多高程度上相似,缺乏鲜明的特色。因此,大学生创新校每学期所学课程超过了6门,每周上课25—30能力的培养需要灵活的教育制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时,有些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每周上课达35学时育模式,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左右。由于大学生
8、课余时间较少,每天忙于应付教学大纲,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调换所学专业,上课、抄笔记和完成作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甚至允许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交叉进行。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和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多种教育途径可以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多元化动,当然也就没有教学相长。另外,我们还应该大的发展空间。力提倡课堂教学中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在二、培养创新能力课堂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