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知識共享中接受者行為條件研究.doc

隱性知識共享中接受者行為條件研究.doc

ID:52878675

大小:8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31

隱性知識共享中接受者行為條件研究.doc_第1页
隱性知識共享中接受者行為條件研究.doc_第2页
隱性知識共享中接受者行為條件研究.doc_第3页
隱性知識共享中接受者行為條件研究.doc_第4页
隱性知識共享中接受者行為條件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隱性知識共享中接受者行為條件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隱性知識共享中接受者行為條件研究♦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內容摘要:本文從教師隱性知識共享的接受者出發,分析知識接受者接受知識的條件,提出促進教師隱性知識共享的建議關鍵詞:隱性知識共享接受者行為條件隱性知識主要來源於個體對外部世界的判斷和感知,源於經驗。著名心理學傢斯騰伯格(RobertJ.Stemberg)認為,所謂隱性知識指的是以行動為導向的知識,是程序性的,它的獲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它能促使個人實現自己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教師的隱性知識,主要指所有人所獨有的、與衆不同、未公開的教育教學和科研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

2、、工作技能、心智模式,以及個人經驗、心得體會、價值取向、氣質、修養等。教帥的隱性知識具有數量多、層次高的特點,如果能夠將其隱性知識進行共享,可以進一步激發教師的知識創新能力,產生出更多的新知識,推進學校實現持續創新教師隱性知識共享的現狀根據朱克曼(Zucherrnan,1977)的研究,到1972年為止,92名美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中有48名曾是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生、博士後或年輕的同事。這表明,隱性知識通過師徒或者同事之間的交流和接觸可以得到傳播及共享。目前我國部分高校的教師正在通過教學觀摩、學術交流、科研團隊研討會、知識

3、社區等形式推動隱性知識共享。但同時應註意的是,高校教帥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提高的意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有完全的意願將自己的知識與他人分享,很多個體往往傾向於樂於向他人獲取知識,卻不願提供自己的知識從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對教師隱性知識共享的實現方式、機制設計以及流程等研究的較多,如胡澤平和施琴芳(2006),叢海濤和唐元虎(2007),程酗霞和吳應良(2005)等。但是,對高校教師隱性共享中的障礙,條件等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僅有李長玲(2005),楊振華和施琴芳(2007)等為數不多的學者進行過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也主要以

4、知識的傳播者為主體,研究的視覺也僅停留在傳播主體傳播知識的動機和影響知識共享的制度障礙上。他們將知識的接受者作為知識共享的受體,處於被動的地位,忽略瞭知識的接受者在知識共享中的作用教師隱性知識共享動態過程在出sen(1999)的研究基礎上,內的許多學者,如李穎(2006),秦紅霞和丁長青(2007)將教師隱性知識共享的過程理解為:在知識尋找階段,知識接受者尋找共享知識一一發出共享請求,知識傳播者願意貢獻知識;在知識轉移階段知識接受者發出轉移請求,知識傳播者傳遞知識;最後知識的接受者對知識進行重新編碼,對知識進行加工和升華運用

5、知識,這樣一個循環的動態過程筆者認為,教師隱性知識的共享可以通過(見圖1):內隱到內隱(社會化過程);內隱到外顯(外化過程)兩種途徑實現共享。本文根據隱性知識的擁有量,將隱性知識共享者分為:隱性知識的傳播者、接受知識者、知識遺忘者、知識遺棄者、知識協同者五類。他們是隱性知識共享、傳播與互動群體,其過程共同構成瞭隱性知識社會化與外化的循環流程。教師的隱性知識可以通過內化或是外化的形式被知識接受者感知,但接受者是否能感知、轉化並達到進一步共享,則成為瞭關鍵。如果知識接受者具有較強的"領悟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到教師的隱性知識

6、,那麼教師隱性知識的轉化和共享將成功;反之,這部分群體則成為瞭知識的遺棄者。知識的傳播者和知識的接受者之間應該形成隱性知識共享的雙向溝通。一方面,知識的接受者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傳播者的隱性知識,增加自己的人身經驗,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另一方面,知識的傳播者也可以在與接受者的交往中,特別是在與知識協同者的接觸中,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水平,形成良性循環知識接受者的條件分析知識接受者的條件可分為(見圖2):(—)主觀條件1•知識接受者具有較高的’悟性"是隱性知識共享的必要條件。范敬

7、宜認為,所謂悟性,是指一個人學養、智慧、感覺、實踐的綜合體。是一種人本精神,是一種善於對事物進行由表及裡、由實及虛的融合貫通的思考和認知的能力,也是不斷地對自身實踐進行歸納總結和理論升華的結果,是個體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悟性具有四大功能r直觀之心理;知覺之預測;經驗之類推;普泛所謂經驗之標準〃。悟性,既不偏重感官的印象,也不追求邏輯的推論,而完全依靠一種冥思苦想後的幡然省悟來認識事物。隱性知識本身具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對知識接受者來說悟",則靈性易懂r不悟"則不懂或是難懂。知識接受者既需要與知識的傳播者的長期

8、觀察模仿中的直接體悟;又需要其在與知識傳播者的交流中的領悟;也需要有歷經較長時間的漸悟;需要有短時間中的頓悟;更需要有知識接受者自己在接受知識後結合自己的某些經驗的自悟、自省。悟性可以培養。對學校管理來說,對知識接受者進行必要的培訓,完善其知識結構,對增加教師隱性知識的共享量是有積極意義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