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855694
大小:10.1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31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乡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复习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收集鲁迅当年的相关资料,了解社会背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旧中国农民的生活惨状,使学生懂得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内涵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
3、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 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 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复习小说的特点。 3.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
4、惶》、《故事新编》等。 4.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二、自主学习: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 惘然: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这里指经过许多地方。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现在写作“瑟缩”。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三、朗读课文,整体
5、感知 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记叙。 2.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我”儿时的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3.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明确: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
6、 (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2)现实中的故乡景: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人: (1)杨二嫂: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