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工作低效的哲学反思.doc

关于德育工作低效的哲学反思.doc

ID:52844850

大小:5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31

关于德育工作低效的哲学反思.doc_第1页
关于德育工作低效的哲学反思.doc_第2页
关于德育工作低效的哲学反思.doc_第3页
关于德育工作低效的哲学反思.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德育工作低效的哲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德育工作低效的哲学反思•首先,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试图把学生训练成适合一定社会需要的“社会人”,只强调从外部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动机、人的本性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只抓住了外因而忽视了内因,忘记了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离开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第二,在德育内容方面,现在的德育工作多是按照预定的计划向学生灌输关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的观念和知识,而这些观念、知识大多是脱离学生生活的。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却很少关注,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这就在

2、哲学上犯了认识与实践相脱离的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动力。道德的认识更是只能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建构。所以,德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第三,从德育途径看,当前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大量的不厌其烦的说教和灌输,德育课程是灌输,德育活动还是灌输,有的还搞成系列化的灌输活动,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及其心理需要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德育工作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当作待加工的原料,试图靠说教和灌输来形成学生的认识,用纪律和批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像捏橡皮泥一样地塑造学生的品德。实践已经证明这种灌输式的德育工作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因为它忽视了一个最重

3、要、最根本的事实——学生是人,目中无人的德育是不可能促进人的发展的。从哲学的角度看,学生是生活着实践着认识着的人,是认识的主体。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过程的实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而不是教育的产品。就德育教育而言,学生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主体。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实质上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唤起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并非来源于学生对政治、思想'道德知识的需要,而是来源于他们在生活中的体会和经验,来源于他们对客观现实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情感体验,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必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4、'关注生活、主动认识生活并在生活中认识自己,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则,只是通过灌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思想道德知识,这些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和认识,也不可能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愿望就只能落空。第四,在德育方法上,重视集体教育,忽视个别教育,只是当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不得不进行个别谈话。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在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的思想可以算是最复杂的事物了。何况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学生,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与成绩到生活条件、家庭影响、社会接触范围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因素从内外两方面对个体的品德发展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5、。可以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有不同的问题。可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个体差异性,把学生统统当成同样的“社会原料”进行同样的加To这就使德育工作失去了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自然难以取得实效。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以上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德育目的、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存在的思想方法问题。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对于人的认识不正确所造成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