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扬刺加灸治疗冻疮114例疗效观察.doc

[精品]扬刺加灸治疗冻疮114例疗效观察.doc

ID:52840374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1

[精品]扬刺加灸治疗冻疮114例疗效观察.doc_第1页
[精品]扬刺加灸治疗冻疮114例疗效观察.doc_第2页
[精品]扬刺加灸治疗冻疮114例疗效观察.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扬刺加灸治疗冻疮114例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扬刺加灸治疗冻疮114例疗效观察扬刺加灸治疗冻疮114例疗效观察(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湖北*〃441000)摘耍采用毫针在患部四周上、下、左、右各斜向冻疮中心横透刺入一针,冻疮中心直刺一针达根部,并在直刺针上加灸。治疗114例,痊愈89例,显效20例,无效5例,有效率95.6%。与30例艾灸对照相比,x2=21.32,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主题词冻疮/针灸疗法扬刺温针疗法冻疮是在冬季和初春常见的,好发于手、脚、耳廓等部位的一种非冻结性冷损伤性疾病。虽是一种自愈性疾病,

2、但在发病中,由于局部肿胀、疼痛、关节僵硬、伴皮肤奇痒,往往影响工作、学习和休息。我科自1990年以来,采用扬刺加灸法治疗冻疮取得了较好疗效,并与温和艾灸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14例,其中男26例,女88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45岁,其屮8〜20岁78例,21〜45岁36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2年,1~5年48例,6〜22年66例。根据受损部位多少,分为单发(单个)32例,散发(多个)82例。病例选择:患者首先符合《临床皮肤病学》的冻疮的诊断要点[l],

3、再从中选择出初、中期手、脚部冻疮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硬结,皮肤发红或紫红,局部或周围组织水肿,或有水泡而未溃破、溃烂者为治疗对象。随机以3:1抽取对照组30例,患者病史资料与治疗组相当。2治疗方法治疗组:选用28号1.0—1.5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左手将冻疮中心固定,右手持针快速直刺入皮下,直达冻疮结节根部,然后在冻疮边缘四周上、下、左、右各斜向冻疮中心横透刺入1针,有针感为佳,无针感亦不行手法。最后在直刺的1针上加温针灸3壮,留针20分钟后出针,每H1次,连续治疗5次为一疗程。对照组:医者手持点

4、燃艾条在冻疮部位旋转移动,以患者不感灼痛为度,每日1次,每次20分钟,5次为一疗程。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痊愈:治疗5次,皮肤肿、痛、痒全部消失。好转:治疗5次,痛、痒消失,硬结和肿胀缩小者。无效:治疗5次,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3.2治疗结果经1~5次治疗,本组患者114例,痊愈89例,占78.1%;好转20例,占17.5%;无效5例,占4.4%。有效率95.6%。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见表lo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

5、于对照组。治疗组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O由表2可见两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疗效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疗效不受年龄影响。治疗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3O由表3可见,两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疗效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疗效不受病程影响。治疗组病损部位与疗效的关系见表4o由表4可见,两组疗效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疗效不受病损范围影响。4典型病例刘X,女,25岁,工人,门诊号019038c1992年12月3日就诊。自述:双手患

6、冻疮12年。每年初冬即开始发作,双手肿胀、痛痒难忍。曾口服消炎止痛药及用〃冻疮膏〃外搽,用〃辣椒水〃外洗,效果均不显。检查:手指皮肤紫红、肿胀以小指、无名指及手背为重,触之冰凉,双手共有5个结节,遂在其结节部位采用扬刺加灸法治疗,1次治疗痛痒均减,3次治疗肿胀基本消退,5次治疗后痊愈。5体会祖国医学认为寒邪侵袭,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于局部,形成冻疮。扬刺法是《内经》十二节刺法之一。《灵枢・官针》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而《甲乙经》屮〃扬刺〃乂作邙日刺〃。阳为表,阴

7、为里,意为在表浅刺。〃扬〃有〃扬散〃之义浮刺而使邪阳散于外,因而可以祛除寒邪,复加温针灸则共达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祛风止痒,消肿止痛之功。从观察结果可以看出,扬刺加灸疗效优于温灸疗效,且疗效不受年龄、病程及病损范围的影响,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治疗冻疮的方法。另外,本组患者有无效5例,其中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手部不能保暖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不能活动1例。由此看出治疗吋患者注意保暖及加强肢体活动也很重要。本观察结果只提出了扬刺加艾灸疗法近期治疗结果,是否能降低次年冻疮的发病率或减少冻疮再发,还需作

8、进一步临床观察。6参考文献1赵辩,等•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479(收稿B期:2000❷01❷10,赵昕发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