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836736
大小:2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30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所谓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1切方法。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强调教学过程主要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就是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为主要目的的策略。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
2、正为学生所拥有。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构建新知识,使学生乐学、愿学,这是每个课改实验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开展建构性教学实践的研究,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使理论“操作”化,操作“理论”化。通过研究,形成了较有特色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建构性教学的系统策略,促进了课题成员水平的提高和教师
3、队伍的成长。我试从环境、方式、效率3个层面开展论述,探究实施建构性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1、基于建构的教学环境策略,把握“建构点”的策略 1.“建构点”,即在课堂中可以用建构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机遇。课堂教学是1个“行为”“认知”“建构”的混合过程。1方面,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有着它自身的作用和不同的目标,并不是教学的每1个环节都适合用建构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另1方面,我们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建构点”,进行建构性教学。如未知领域的探求,规律的生成与概括,问题的提出、解决、改造与外推,认知过程的思路来源等,都是1些很有价值的“建构点”。“建构点”完全可以从中级难度水平的问题出发,逐步递增,使
4、教师和学生逐步掌握建构的教与学的方法。 2.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的策略 创设全真的情境。“当知识与技能孤立于使用它的场景时,迁移就会受到阻碍”。而从有意义的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则比较容易成为迁移的知识,因为情境为这些知识的运用提供了支撑。另外,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易于知晓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境不仅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切自然、恰到好处,发挥真实情境的巨大潜在作用。 创设数学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布鲁纳认为:促进认知发展的学习,应该以学习“学科知
5、识的结构”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在单1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要适时创设与前面已学过知识联系的情境,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站在新知识的高度,不断扩大、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要创设数学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让学生积累前后联系的经验,促进其主动建构能力的提高。 创设过程展开的情境。有些数学概念、性质,教材往往以结论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创设过程展开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引导他们成为主动的建构者。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形式性与数学发现的经验性之中,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适时迁移的情
6、境。实践告诉我们,利用高度相关的具体有力的例证可促进迁移,类似的扩展问题有助于学生发展灵活的知识表征能力,更好地理解嵌入不同情境问题中的关键数学原理和方法。主动迁移、改造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主动建构应包括主动思考、主动想象、主动质疑,而不只是面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自主解决的过程。迁移包括:向部分类似的问题迁移、相同的方法用于不同情境的迁移、向“Whatif问题迁移(改变条件或结论中的某1因数,其他不变)和向新的背景、新的呈现方式迁移。2、基于如何建构的策略 1.加强“会话”,通过“内化”与“外化”的双向转化,促进建构实现的策略学习是个体心理内化的过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内化”,就是把
7、新的问题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联显现出来。因此,教学中要凸现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让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和教师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共同分析哪些想法是合理的,可以继续深入和发展,哪些认识是不合理的,需要怎样调整等等,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外显化。具体地说,第1,要把学生内化过程中对认知若隐若现的关联显现出来,并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反思。第2,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按照学生的思维和数学的内在联系展开过程。第3,要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