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818669
大小:12.90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0-03-17
《高中数学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本章归纳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知能整合提升1.把握命题概念,准确判断真假(1)命题是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判断为真的是真命题,判断为假的是假命题.一个命题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常写成“若p,则q”形式.(2)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①直接判断:先确定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再判断条件能否推出结论;②间接判断,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同真假).2.明晰四种命题及其关系一般地,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3.
2、重视“充分”“必要”条件,掌握三种判断方法(1)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若pq,则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也不是p的必要条件.因此,给定p,q,则p是q的什么条件仅有下列四种: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判断方法:①定义法:②集合法:令A={x
3、p(x)},B={x
4、q(x)}.③等价法:利用p⇒q与¬q⇒¬p;q⇒p与¬p⇒¬q;p⇔q与¬q⇔¬p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5.体会逻辑联结词
5、的含义,注重联系(1)常用的逻辑联结词有“且”“或”“非”.由其联结命题p,q,可构成形式分别为“p且q”“p或q”“非p”的命题.(2)“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命题的否定为非p,一般只否定命题p的结论;否命题就是对原命题“若p,则q”既否定它的条件,又否定它的结论.(3)命题p,q的运算“且”“或”“非”与集合P,Q的运算“交”“并”“补”有如下的对应关系:p或q↔P∪Q;p且q↔P∩Q;“非p”↔∁UP.6.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掌握否定方法(1)确定命题中所含量词的意义,是全称命题
6、和特称命题的判断要点.有时需要根据命题所述对象的特征来确定量词.(2)可以通过“举反例”否定一个全称命题,同样也可以举一例证明一个特称命题.而肯定全称命题或否定特称命题都需要推理判断.(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将全称量词改为存在量词或将存在量词改为全称量词,并否定结论.注意:一般命题的否定,直接否定结论即可.热点考点例析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为等价命题,逆命题与否命题为等价命题,它们具有相同的真假性,很多问题,可以利用等价命题的等价关系进行转换,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
7、等价转化的思想.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π是无理数”,及其逆命题;(2)“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则它可以被5整除”及其逆命题和否命题;(3)“若实数a,b不都为0,则a2+b2≠0”;(4)命题“任意x∈(0,+∞),有x<4且x2+5x-24=0”的否定.思维点击: 借助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真假性相同这一结论可以帮助判断有些难以判断真假的原命题.同样,借助“否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性相同只需判断其中一个较易确定真假的命题,则可得到另一个命题的真假.要注意区别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这两个
8、不同的概念.(1)原命题为真命题,其逆命题为:无理数是π,为假命题.(2)原命题为真命题.其逆命题为:如果一个整数可以被5整除,那么它的末位数是0,是假命题,由于逆命题为假命题,所以否命题也是假命题.(3)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若a2+b2=0,则实数a,b同时为0”,显然为真,故原命题为真.(4)原命题的否定为:存在x∈(0,+∞),使x≥4或x2+5x-24≠0显然为真命题.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x∈A∪B,则x∈B”的逆命题与逆否命题;(2)“若09、x-210、<3”的否命题11、与逆否命题;(3)a,b为非零向量,“如果a⊥b,则a·b=0”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四种关系及判断方法:从逻辑关系上,命题的条件p和结论q之间有四种关系,即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判断条件p与结论q之间的上述关系,常用方法有:定义法,互为逆否命题的两命题同真同假,利用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充要条件的判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一般以选择题为主.特别提醒:充要条件的证明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二12、者缺一不可.思维点击: 所给命题均含不等关系,判断起来与习惯不符,因此考虑先进行命题的等价转化,将不等关系化为相等关系再进行判断.2.集合A={x13、14、x15、≤4,x∈R},B={x16、x<a},则“A⊆B”是“a>5”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A={x17、18、x19、≤4,x∈R}⇒A={x20、-4≤x≤4},所以A⊆B⇔a>4,而a>5⇒a>4,且a>4a>5,所以“A⊆B”是“a>5”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答案:B1.“或”
9、x-2
10、<3”的否命题
11、与逆否命题;(3)a,b为非零向量,“如果a⊥b,则a·b=0”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四种关系及判断方法:从逻辑关系上,命题的条件p和结论q之间有四种关系,即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判断条件p与结论q之间的上述关系,常用方法有:定义法,互为逆否命题的两命题同真同假,利用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充要条件的判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一般以选择题为主.特别提醒:充要条件的证明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二
12、者缺一不可.思维点击: 所给命题均含不等关系,判断起来与习惯不符,因此考虑先进行命题的等价转化,将不等关系化为相等关系再进行判断.2.集合A={x
13、
14、x
15、≤4,x∈R},B={x
16、x<a},则“A⊆B”是“a>5”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A={x
17、
18、x
19、≤4,x∈R}⇒A={x
20、-4≤x≤4},所以A⊆B⇔a>4,而a>5⇒a>4,且a>4a>5,所以“A⊆B”是“a>5”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答案:B1.“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