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盐铁论》与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盐铁论》与中国古代战略文化朱中博汪宁“一代人以前,中国问题分析家们一般都认为,20世纪初,可供中国领导人使用的战略思想是很有限的。⋯⋯最近,学术界最重要的发现是,传统的中国战略思想比以前的解释要丰富得多。⋯⋯儒家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思①维体系。加上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以后,中国的知识传统非常丰富多彩。”“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学者中出现了研究中国战略文化的热潮。这种热潮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中国逐渐由地区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迈进,中国的崛起是否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这个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人们希
2、望从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中寻找答案。⋯⋯中国近代以前所奉行的基本战略文化是什么?这些战略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它对中国的战略行为3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钱皓教授、汪伟民副教授、韦宗友副教授、马骏博士及胡礼忠教授的耐心鼓励和悉心指导;《国际政治科学》约请的匿名评审专家也给予了无私鼓励和细致帮助;笔者在此向他们一并致谢,但一切文责由本人自负。此外,本研究还得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①迈克尔·奥克森伯格:《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曲折之路》,参见罗伯特·帕斯
3、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323页。《国际政治科学》2007/4(总第12期),第85—103页。QuarterlyJournalofIntenationalPolitics85国际政治科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①之所以引用上面的两段话,是因为笔者一向认为中国的战略思想资源是丰富的,这一点在《盐铁论》这部“空前绝后的奇书”中有突出和集中的体现②,这部书展示了中国战略思想资源丰富的一面并具体揭示出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一些内在的本质。《盐铁论》
4、成书于西汉宣帝年间,是当时的庐江太守丞桓宽对汉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发生的一场为期两天的政策大辩论所做的会议记录。这场辩论在当时的中央卿大夫(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和从各地征召来的60余位贤良文学之间进行,主要就自汉武帝元狩四年起因对匈奴用兵而实行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和平准政策的废除问题而展开。虽然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应该废除这些经济政策,但它也深刻地触及到当时的对外战略问题。会议第一天的辩论是因对匈奴用兵而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存废而发,会议第二天的中心议题更是对匈奴的继续用兵问题,辩论中广泛涉及
5、到了对匈奴、东胡、朝鲜、南越、西南夷、西域的政策及与此相关的王霸之辨、德力之辨等中国古代一系列对外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关于对外战略的辩论便成为了这场会议及该书的重中之重(参见表—1)。①李少军:《国际战略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0页。②乔清举:《盐铁论全文注释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部分。下引《盐铁论》均出自该书及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本;马非百:《盐铁论简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本;王宁:《评析本诸子白话集成》(
6、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本。86《盐铁论》与中国古代战略文化表-1《盐铁论》中外交思想所占比重统计本议第一力耕第二通有第三复古第六未直接以外交相关首日辩论非鞅第七轻重十四未通十五利议二七文字作标题、但直国疾二八执务三九能言四十取下四一接涉及外交的章节诛秦四四世务四七繇役四九论邹五三包括次日辩论论灾五四杂论六十直接以外交相关文首日辩论忧边十二地广十六崇礼三七备胡三八字作标题的章节击之四二结合四三伐功四五西域四六次日辩论包括和亲四八险固五十论勇五一论功五二注:两类章节合起来共30篇,占全书的50%,
7、其中次日的辩论所涉及的外交章节为13篇(《杂论六十》除外),占当天会议的几乎80%的比重。这次论战中的主要人物或为精明干练的中央政府官员,或是忧国忧民的地方饱学之士,他们的对外战略思想既有对他们所在时代之前外交思想的浓缩、反思与鉴用,也深深扎根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因此,他们的对外战略思想很可能“包括了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它的形式,而这个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形式”正如某些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今天可能依然是“惊人地未变。”①《盐铁论》中的对外战略思想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中国处于主动进攻、被动防御以及非攻非守这
8、三种不同军事态势时可选取的不同战略。一、主动进攻态势时的对外战略抉择这样的态势是指中国处于绝对的军事优势,周边的四夷对中国无强大的攻击能力或不能构成强大的威胁,一如当时汉王朝与南越、西南夷、东胡、朝鲜、西域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态势。对于这一态势下所应采取的对外战略,卿大夫和贤良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卿大夫认为,当处于可以发动主动进攻的军事强势地位时,中国应抓住①叶自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中国视野》,《外交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