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简注》注释商榷

《盐铁论简注》注释商榷

ID:21905752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盐铁论简注》注释商榷_第1页
《盐铁论简注》注释商榷_第2页
《盐铁论简注》注释商榷_第3页
《盐铁论简注》注释商榷_第4页
《盐铁论简注》注释商榷_第5页
资源描述:

《《盐铁论简注》注释商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盐铁论简注》注释商榷西汉桓宽《盐铁论》流传至今已近两千年,历代学者多为之作校注,如明张之象,清张敦仁、王先谦、俞樾、卢文弨,近人黄季刚、陈遵默、杨树达、郭沫若等。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著名历史学家马非百西汉桓宽《盐铁论》流传至今已近两千年,历代学者多为之作校注,如明张之象,清张敦仁、王先谦、俞樾、卢文弨,近人黄季刚、陈遵默、杨树达、郭沫若等。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著名历史学家马非百城赋》:“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研。”“才力”即“财力”。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这的是他不得天时,失了地利,恶了秦民,更掳

2、掠民才。”“民才”即“民财”。故“以才进士”,可以释为:以财富的多少作为选士的标准。  5孤子语孝,蹙者语杖(救匮第三十/250)  《简注》:杖,扶著走路的拐杖。  按:“杖”释疑误。大夫列举意在讽刺“议不在己者”、“从旁议者”。然拐杖正为蹙者所用,对拐杖他也最有发言权。杖,当释为同“仗”,兵器。《吕氏春秋·贵卒》:“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宋史·刑法志二》:“今众持兵杖劫粮廪,一切宽之,恐不足以禁奸。”《汉书·文三王传》:“愿令王,非耕、祠,法驾毋得出宫,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毋得以金钱财物假赐人。”《汉书·西域传

3、上·乌弋山离国》:“(乌弋)以金银饰杖。”颜师古注:“杖谓所持兵器也。”《三国志·魏书·王母丘诸葛邓锺传》裴注:“三方之守,一朝阙废,多选精兵,以自营卫,五营领兵,阙而不补,多载器杖,充聚本营,天下所闻,人怀愤怨,讹言盈路,以疑海内,其罪十也。”《晋书·周处周访列传》:“兵至之日,库中有精杖,外白以配兵,札犹惜不与,以弊者给之,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晋书·庾亮列传》:“希放城内囚徒数百人,配以器杖,遵于外聚众,宣令云逆贼醒温废帝杀王,称海西公密旨,诛除凶逆。”上引诸例“杖”均为兵器之义,与此同。  6故虽无礼义之书,刻骨

4、卷衣,百官有以相记,而君臣上下有以相使。(论功第五十二/372)  《简注》:卷衣,未详。《大典》作“卷木”亦不可通。  按:“衣”当从《大典》作“木”。今谓“卷”,通“券”,假借。“刻”“券”对文,其义自现。《说文·刀部》:“券,契也。券别之书以刀判契其旁,故日契券。”契,刻也。《诗·大雅·緜》:“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毛传:“契,开也。”马瑞辰通释:“谓刻开其龟。”《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淮南子·齐俗训》:“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后指符节、凭证、

5、字据等信物。古代契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用时将两半合对以作徵信。后泛指契约。《老子》:“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徼。”“契券”亦可连称。《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亦作“券契”。《战国策·齐策四》:“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淮南子·主术训》:“券契束帛,刑罚斧钺,其于以解难,薄矣。”上引诸例皆证“券”“契”同义。今人释“券”,往往取其引申之义,而昧于本义。“刻骨券木”,这是说匈奴把字刻写在骨头或木头上,官员可以用来记事,君臣之间亦可使用(来传递命令)。7周国用之,刑错不用,黎民

6、若四时各终其序,而天下不孤(申韩第五十六/399)  《简注》:孤,即《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之‘孤’,同“辜”,辜负的意思。(400N)  按:此注可商。“孤”“辜”可通用。《学林》卷三:“古人或以孤子之孤为辜。《后汉书·马皇后纪》曰:孤恩不报。章怀太子注曰:孤,负也。《蜀志·刘备传》曰:常恐陨没,孤负国恩。凡此皆用孤字。盖孤者,不报之义。其义亦与辜通。”然此处意则非“辜负”。“孤”通“辜”,罪。《尔雅·释诂上》:“辜,罪也。”《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孔安国传:“辜,罪。”《淮南子·本经训》

7、:“伐无罪之国,杀不辜之民”高诱注:“辜,罪。”《汉书·路温舒传》:“与其杀不辜”,颜师古注:“辜,罪。”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父老不辜”,吕延济注:“辜,罪。”下文“文诛假法,以陷不辜,累无罪,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不辜”与“无罪”对文同义,亦可为证。天下不辜,指天下没有犯罪的。  二、将连绵词拆开理解  8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世务第四十七/342)  《简注》:贪狼,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见《汉书·董仲舒传》颜师古注。  按: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王利器先生《盐铁论校注》于“贪狼”一词,也取《汉书·

8、董仲舒传》颜师古注。按“贪狼”一词典籍常见。《淮南子·要略篇》:“秦国之俗,贪狼强力。”《汉书·贾山传》“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又《史记·龟策列传》:“桀有谀臣,名曰赵梁。教为无道,劝以贪狼。”王云路在《望文生训举例与探源》一文中对此词作了详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