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科版教材例题教学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科版教材例题教学的思考■中学数学论文苏科版教材例题教学的思考文胡珏【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越来越重视课本中的例题教学了。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数学例题的教学,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认识数学例题的基本作用,思考数学例题的教学,对〃上好一节数学课〃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关键词苏科版教材;数学;例题教学;思考认识数学例题教学的作用数学例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定义是用来说明某一定律或定理帮助学生掌握某一公式
2、而设的作为范例的习题。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_个极其重要环节,它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和巩知识及培养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树立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教学中要用一定的时间对数学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学生要用一定的时间对例题进行学习,对例题恰当有效地处理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目前的教学过程,不少教师教法过于陈旧,还是传统教法占主导地位,数学教师在例题讲解方面采用的是〃教师讲例题,学生仿例题〃的公式化的教学,讲过后,学生还不会,这种单纯性地讲授和简单地套用阻止了学生
3、思维的发展。而教材中的例题富有典型性和深刻性,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原因是例题教学中存在误区,影响到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例题揭示其深刻性,领悟其奥妙性,这就要求我彳门教师对课本例题进行〃深加工〃。二、对例题的变式理解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同学往往喜欢做大量的课外习题,而对于数学书常常丢在—旁,很少花时间去硏读,这种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殊不知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果我们能多花时间去仔细研究,多做一些思考,必'定会有收获。卜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个由苏科版教材
4、复习题所引发的思考。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通过改变问题背景进行变式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背景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发展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例: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两两连接一共可以得到45条线段,则n为多少?变式1:在一次聚会中,每两个参加聚会的人都互相握了一次手,一共握了45次手,问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数是多少?变式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互赠了182件,
5、求全组人数。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你有何感悟?你能自编一题吗?例题是一道纯数学问题,只要抓住从一个点出发可以得到(n-1)条线段,则n个点可以连接n(n-1)条线段,但是每条线段都重复了一遍,所以要除以2,而变式通过改变问题背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总结出规律,发展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转变观念,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变式,学生在变式过程中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z提高学
6、生参与创新的意识。三、对例题教学的反思重视教材例题的教学,要能从例题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东西,如基本图形、基本思想方法等。通过例题教学来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对以例题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理解。教师在充分了解学习状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前提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经常隐藏于例题或习题之中,教学中如果重视对课本例题的〃改装〃或引申,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进行拓展,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改变条件或结论,引导学生从
7、不同的方面考虑问题的解答,让学生重新认识问题,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引导学生归纳岀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最高的效率推动学生的一般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的讲解既要巩固学生的新知,又要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能力,给学生有所示范、有所启发。苏科版教材旨在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课程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以〃生活•数学〃、〃活
8、动•思考〃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通过对数学课本例题的〃深加工〃,加深和拓宽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体现出〃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增强其应变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进而真正把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欲望。参考文献[1徐文森.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岀版社,2005[2]马先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