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22432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0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探索与实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探索与实践张美丽在强化学生的个体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学生的一种特有的学习方式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阅读积累了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还学到了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探究性阅读从学生个体来说,应该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分析和处理信息,达到
2、理解阅读对象的目的;或通过反复的阅读,朗读,感悟阅读对象的深刻内涵的目的。那么,什么是语文探究性阅读呢?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构建应把握如下教学策略:一、引导质疑,确立课题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一
3、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在语文探究性阅读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强烈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敏锐地感受与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
4、在。“好奇心”的丧失,对个人来说,是停滞的开始;对人类来说,是堕落的源头。但是,提出一个好的、能紧扣教学主题、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情境创设。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的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教师积极傍斟博引,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生一道确立研究课题。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学生通过阅读后,对文中用花生来喻“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都接受和赞同,但就是对用“鲜红的桃子、石榴
5、、苹果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与“花生”作比不理解。针对这一观点,我引导学生探究“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人们之所以爱慕,是因为它们本身就美。请同学们议一议,把自己的才华和美表现出来,好不好?”在老师的点导下、启发下,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很好,它们把自己的美展现给大家,使大家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又不求回报,也是默默奉献的品质,他本身就好,又不是在‘臭美',父亲这样作比较不恰当。”有的说:“竟然美,有才华
6、,何必表现,早晚会被发现。”这句话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等到你老了才被发现,还有什么意思。”所以说,学生们阅读后的收获或见解是不确定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所提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更不用说不同的读者了。因此,教师就要善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表其义,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