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69685
大小:1.91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2-07
《在时不我待中,呵护时间的玫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时不我待”中,呵护“时间的玫瑰”——2017年“二月党”多友之行感悟袁梦倩2017年2月13日至3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香港城市大学“中国大陆新闻传播青年学者访问项目”,欣欣然从一名“多友之友”成为“多友”。多友之行结束近两月,惊觉时间的飞逝,此时才提笔回忆,颇感惭愧。也反省自己,除了拖延症晚期,写一篇文章何以如此踟蹰?的确,这种感觉很奇妙,一次美好的旅程,因其很特别,像是从日常生活里偷来的一朵“时间的玫瑰”,鲜妍而神秘;又像是做了一场飘飘忽忽的梦,时而狂奔,时而踱步,特别紧张,又特别放松。来去匆匆,惊鸿一般短暂,夏花一般绚烂,似乎“不够真实”,令我久久回不过神,
2、像是一次最难倒的“时差”。而回来之后,“二月党”的小伙伴们也迅速被学术工作的“时不我待”之感吞没,被“更真实”的忙乱琐碎的日常生活裹挟了。记得3月初还在香港时,一篇《时不我待:中国大学教师学术工作的时间观研究》(李琳琳,2017)的文章刷爆了学术圈的朋友圈,文中揭示的现实戳中了无数“青椒”的心。小伙伴们有时晚上坐下来喝酒,也会吐槽和自嘲下这一“时不我待”的焦虑。文中指出,“中国大学教师越来越疲于挤时间、省时间、赶时间,时不我待之感如影随形。时间俨然成为许多大学教师工作焦虑的来源”;“学术工作所需的是一种有深度、有边界、少冲突、慢节奏、缓轨迹的时间观,管理要求体现的是一
3、种碎片化、无边界、多冲突、快节奏、陡轨迹的时间观,两种时间观之间存在巨大的冲突与矛盾。大学教师的日常实践在这两种时间观中挣扎,由此导致身心健康、职业认同和学术创新都面临危机,可能使整个学术工作进入一个畸形发展的怪圈”。当连续的时间不断被碎片化的各种杂务切割,持久地专注并沉浸于阅读、思考和写作中,变得非常困难。分身乏术、身心俱疲,造成更严重的拖延;更多文债的累积,亦造成更多的自责与窘迫,更严重的分身乏术、身心俱疲;如此循环。有时合上书,搁下笔,也常常会想着“小二班”的小伙伴们此刻在忙些什么呢。回到日常的学术实践中,香港城市大学附属“张永珍幼稚园”“小二班”里那些“生龙活
4、虎”的“迪迪、清清、晔晔、宁宁、虎虎、鹏鹏、举举”,又纷纷归位忙忙碌碌的“王迪老师、卞清老师、侯正晔老师、韩晓宁老师、王虎老师、吕鹏老师、邹举老师”。“小二班”的小伙伴们,香港一别后,可有被“时不我待”吗?可是,在“时不我待”中,我愈发怀念“时间的玫瑰”,愈发想要呵护“时间的玫瑰”。1/14多友之行是时间借来的玫瑰:“者名学者”的散文诗2017年来了,2016年的论文,还没收割完。春天来了,课题申请的冬天还很近。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文债一片苍茫。带着一名拖延症患者的仓惶不安,来到城大。临行前,我便意识到,多友之行是时间借来的玫瑰。它可以让我们暂时逃离学术工作忙乱琐碎的
5、日常,享受一段“同吃、同住、同学、同耍”的集体生活,这对迷漫在“时不我待”之感的学者们来说,真的很奢侈。当然,尽管我们出来嗨、出去疯(且听后文分解),“时不我待”的重度雾霾仍然笼罩着我们。在各种各样的deadline面前疲于奔命的我们,即使来到城大,也逃不过“渡劫”。二月底、三月初正是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申请的截止日期,也足够折磨高校老师们的神经。你就是浪迹天涯,你也还得交课题申请书啊(捂脸苦笑)!于是,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小伙伴,体内自动生成“闹钟”和“发条”,时间的规训刻写在身体里。有时夜里出来倒茶,还会碰见**和**在客厅里挑灯夜战地修改和打磨课题申
6、请书,眉头紧锁、面容憔悴。而我就更“造孽兮”了,到了城大访学,才开始撰写课题申请书的我,是活该受虐。不只是时间的规训,更是时间的惩罚;头上顶着乌溜溜的云彩,心里默默下雨。这意味着短短的两周内,要从无到有地去准备一个申请书,明明已经要截止了,我却还要从最基础的文献检索、阅读文献、文献综述做起,谈何容易?且每日白天参加城大的学术活动,晚上回来准备课题申请书,还要计划着和大家出去嗨,真的累瘫了。可是既然把自己逼上了Hard模式,“鸡血”的供应量也急速增加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既是自己拖延造成的后果,自己必须努力去承担和弥补。其实,我也觉得这实在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有些
7、力不从心,只能硬撑着。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给自己一个交代。最后提交的那一刻,我便觉得已足够。年前的一场大病,让我本已决定放弃申请;来到城大,我才下决心还是试试看,虽艰难,但不可轻易自弃。对我来说,结果真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困境中咬牙坚持的过程,重要的是在新年伊始的挑战中收获的信心与勇气。“艰难我奋进、困乏我多情”,结束了课题申请,一鼓作气,又接着用两周时间完成了一篇拖了四个多月的论文。这是多友之行的氛围对我的激励,过程中小伙伴们亦不断给我加油鼓劲,赐予我从病痛的孱弱中站起来重新奔跑的力量。至多友之行结束时,已然深深感到,在与“小二班”“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