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规划转型(张京祥).ppt

空间与规划转型(张京祥).ppt

ID:52649661

大小:8.64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4-12

空间与规划转型(张京祥).ppt_第1页
空间与规划转型(张京祥).ppt_第2页
空间与规划转型(张京祥).ppt_第3页
空间与规划转型(张京祥).ppt_第4页
空间与规划转型(张京祥).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空间与规划转型(张京祥).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城市空间认知变迁与中国城市规划的总体转型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hangesinUrbanSpatialCognitionandTransformationofUrbanPlanninginChina引言过去的35年,是中国不断改革开放的过程,更是社会制度整体变迁的过程;中国的诸多城市经历着大规模的空间扩张过程,但同时也发生着深刻的空间演变过程;35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设计机构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繁盛成长;以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简要回顾35年来中国城市规划转型的主体脉络。1、城市空间认知与

2、规划的“计划体制”时期(1980年代中期前)1.1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角色1950年代初期:健康、快速、短暂的发展过程发展战略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一五、二五工业布局及三线建设1958年的大跃进以及1966-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城市建设超越国民经济承载力造成铺张浪费城市规划被作为罪魁祸首之一而被停滞大跃进文化大革命1977年开始,逐渐恢复城市规划工作《城市规划》杂志创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恢复《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草案)城市规划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恢复(工科、理科两种培养模式)但是,计划经济

3、的体系与思维仍然还在延续(渐进式的变革)1.1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角色1.2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强调工业生产,压缩生活、消费投入无偿行政划拨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承载城市活动的“容器”;落实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载体阶级斗争意识的熏陶表征特定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的载体消费空间与生产空间集体空间与私人空间工人社区:曹杨新村天安门广场1.3城市规划核心理念经济计划的解释、补充、延伸或空间图解对城市中象征人民集体力量、无产阶级政权的各种社会主义仪式性空间进行打造学科性质及职业定位:“土木工程类”的技术性行业纯粹的物质空间(指标)配给方法追求以统一的精准程度,表达城市土

4、地使用意图和终极状态规划生活区总平面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长春一汽工厂生活区2、城市空间认知与规划的“科学化”时期(1980年代中-1990年代初)2.1“科学化”时期的社会环境淡化所谓的“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之争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面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科学规律、科技进步的关注和追求2.2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客观物质世界是完全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手段去认知和把握的;城市空间是一个类似于自然界的生命有机体,其空间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社会过程的空间投影”(城市地理界)。2.3城市规划核心理念将城市空间抽象为点、线、面组合而成的系

5、统,将复杂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抽象为几个基本的系统动力过程,从而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各种过程与规律的模拟。城市规划方案的完善与否,取决于其是否拥有“科学和理性”的规划技术来提供最优的空间解决方案。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等级结构图杨吾扬,梁进社:城市商业区吸引力范围划分模型2.4当时的研究重点数学模型和计量方法的发展运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模型、城市重力模型、城市腹地划分模型等林炳耀在国内最早(1980)系统性地提出了城市规划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求解的过程:《计量地理学概论》(1985)、《数理地理学在生产布局中的应用》(1986)南京大学:《研究城镇合理

6、规模的理论和方法》(1986)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内的应用叶嘉安、陈秉钊、宋小冬城市规划的“机助制图”研究、规划模型软件包的开发(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精确、细致的指标、标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198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86)试图以工具的科学化来代替对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这一复杂规律的认知,是有显著缺陷的。1990年代初以后,纯粹“为计量而计量”研究与实践在中国城市规划界逐渐淡出。重视关于城市空间演化规律的探究翻译西方关于城市研究的经典著作,引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社会区研究方法等198

7、0年南京大学的吴友仁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城镇化的研究论文“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城市空间及城镇体系的研究城市地理界将综合、科学分析思维引入中国规划界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提升时期。《中国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一部技术宣言法但对城市空间的认知中几乎还没有涉及到真正意义上“人”的概念,所谓的“人”更多地是被理解为规划指标意义上的“标准人”。没有关注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路径与西方国家的主要不同,也没有关注到西方规划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探索建立中国规划理论等问题。2.4当时的研究重点3、城市空间认知与

8、规划的“价值化”时期(1990年代初-2000年代初)3.1市场经济建立与城市角色转型1970年代-198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