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_王永阳.pdf

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_王永阳.pdf

ID:52646300

大小:310.0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9

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_王永阳.pdf_第1页
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_王永阳.pdf_第2页
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_王永阳.pdf_第3页
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_王永阳.pdf_第4页
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_王永阳.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_王永阳.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3年1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an.,2013第11卷第1期(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Vol.11No.1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王永阳(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3010)[摘要]文章对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中存在的第三空间及第三空间语言和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的第三空间模式。这个模式建立在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它将外语及第二语言教学与传播定位为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中的教学和传播活动。也就是说,二语教学与文化传播不是孤立地发生在目的语文化空间中的,而是在第一空间(学生母语文化)和第二空间(目的语

2、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第三空间中发生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二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帮助学习者建立第三空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视角。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走出第一空间、单一空间视角的限制,通过对第二空间语言文化的了解与掌握,逐渐建立第三空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视角的过程。[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文化教学;第三空间;国际汉语;国际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306(2013)01-0073-07一、第三空间与第三空间文化现象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混生文化现象”“第三空间”的概念曾经在美国社会学家Ray或“文化混生物”(

3、hybridculture)(Kraidy,2005;Oldenburg的著作《TheGreatGoodPlace》Gutiérrez,Baquedano-Lopez&Tejada,1999;(1989)和《CelebratingtheThirdPlace》AlSayyad,2001;Bhabha,1994;Canclini&[1](2000)中提出并得到深入的阐述。社会学研究Chiappari,1990;Mitsukuni,Ikko,&Tsune,中的第三空间指的是介于家和工作单位(第一、第1984)。①[2-6]比如说,在中国瓷器的影响下,18世二空间)之间的一个中

4、性平等的社交空间。随着纪末期的英国出产了一种曾经很流行的瓷器叫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柳叶瓷”(willowpattern),在白底的瓷器上绘蓝网络在家办公,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选择“宅”在家色的柳枝、中国的亭台楼宇等,看起来很中国。但里,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与沟通逐渐减少,诸如是,我们很难对柳叶瓷的文化归属做出准确的定酒吧、咖啡店、书店、发廊等公共的地方,为封闭在位。它像是中国文化中的东西,却又不是中国的。家和工作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不论身份地位可它出产在英国,却又不是英国文化所固有的。再以自由平等地交流和对话的空间,即所谓的第三比如,清康熙时期的宫廷

5、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空间。第三空间在跨文化教学与传播中的内涵和(GiuseppeCastiglione)的绘画作品《八骏图》等,外延有所不同,它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其中西结合的绘画技巧和风格,西方人不承产生的、介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认它们是西洋画,而中国人又感觉它们不是中国间。它既有第一、二空间文化的特征,又不同于第画,我们只能把它们看作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产一、二空间文化。第三空间的存在突出地体现在生的第三空间文化现象。*收稿日期:2012-09-25基金项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研究理事会(ARC)联动科研基金(2010-2013)(LP1001002

6、91)。作者简介:王永阳(1969-),女,贵州贵阳人,墨尔本大学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第二语言教学。①跨文化交际与交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三空间语言文化现象既存在于跨文化交际中,也存在于跨文化交流中。因此本文未对二者进行区分。·74·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11卷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一空间文化)的框架结构来理解和诠释目的语文频繁和开放,特别是通过国际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化,这是母语文化图式对目的语文化的“过滤效国际贸易和各种类型的移民等带来的全球人口流应”(Merkin,2006;Fox,1997;Shaw,[10-

7、12]动,促成了不同文化之间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1990)。因此,当我们开始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世界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在不同时候,与母语文化相融的部分顺利通过“滤网”,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混生文化现象。这种似是而异文化产生新奇、兴奋和求知的渴望等正面积极非、似像非像的混生文化现象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反应。与母语文化有冲突的部分,不能顺利通等多元文化共存的移民国家更是俯拾皆是。比如过“滤网”,于是会产生文化冲突、文化休克(cul-说,我们在澳洲吃的中餐常常不是地道的中餐,而tureshock)甚至抵触、反感等现象。它们是客观是根据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