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_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_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

ID:5264358

大小:169.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7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_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_第1页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_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_第2页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_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_第3页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_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_第4页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_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_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盛晓明提要:哈贝马斯前期的公共领域理论,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来说都是成问题的。70年代以后,哈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主动地抛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一客体分析的理论模式,转到“语言游戏”理论(维特根斯坦)和言语行为论(奥斯汀和塞尔)的主体间的分析界面上来。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政治的合法性危机,只有通过对主体间交往能力的合理重构才有望得到解决。本文分析了上述转向的契机,并对这一转向的理论合理性作了充分的肯定。关键词:公共领域重构主体间性理想交往共同体。作者盛晓明,男,1956年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27)一在哈贝马斯诸多思想成果

2、中最具独创性的要数他对言语行为论的改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普遍语用学方案。当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改造的初衷,使哈氏各方面和各阶段的研究凝聚成一个整体的研究方案。默伽塞把这个方案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般的交往理论,或者也叫普遍语用学;第二层次是基于第一层次的,通过交往能力理论来实现的一般的社化理论的建构;第三层次是〔1〕基于前两个层次的社会进化理论,也就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普遍语用学构成了整个研究方法的基础和核心,而一般社会化理论的构造与对社会批判理论的改造都可以说是一般交往能力理论的具体运用。在哈贝马斯看来,一般的交往能力也就是普遍语用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所谓“能力

3、”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素质之类的东西,而是使交往成为可能的整体的情境条件。语用学转换了我们对语言的看法。按语用学的观点,语言本质上不是符号与句子的集合,而是言语行为的集合。一方面话语的意义并非取决于它对经验事实的表达,而是取决于它在“生活形式”的语境中的用法。另一方面,语言就其功能而言不仅仅表达了什么,更主要的是还要“有所作为”。其次,语用学把“交往能力”引入语言分析,从而形成了特有的“主体”概念。与以往实体性的理解方式不同,语用学把“主体”了解为一个构造性的概念。所谓构造性的意思是:交往者之间要想达到理解的目的,就需要对其语境,即可理解性的条件作出预设,从而把制约话语的诸条件的集

4、合了解为“主体”或“共同体”。因此语用学所谓的“主体性”一开始就意味着一种“主体间性”。至于交往共同体应如何构造,以及用什么构造,尚存在分歧。至今为止的“共同体”概念大体由-59-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两种不同类型的条件来构成。一是特殊设定的条件,二是一般设定的条件。在前一种情形中,说话者总是受特定的民族、习惯、风俗、信仰、教育、社会角色,甚至时间和场合等特定条件的制约;在后一种情形中说话者则受一般条件的制约。之所以说是“一般的”,因为它们是间接的,即只有通过对前一类条件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方能构造出来。这就叫“重构”。如果我们把前一类条件的集合称为“现实的交往共同体”的话,那么后

5、一类条件的集合就叫“理想的交往共同体”。通常情形中理想性的条件总是伴随着现实的条件而出现,甚至往往被后者所遮蔽。这时只有通过重构方法才能有效地把合理性的交往行为从不合理的,比如说带有强制性的和系统扭曲的交往中剥离出来。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无疑属于后一种情形。按语用学的主体间性原则,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客体理论就很成问题了。根据阿尔多诺在《否定性辩证法》一书中的表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第一,主—客体相互作用,彼此渗透。首先哈氏认为,这一点在逻辑学与社会学中根本无法得到贯彻。在逻辑学中,主体不是作为规定者,而只是作为被规定者而要求得到规定的东西;同样在社会学中,所谓社会的主体既不

6、是反映的主体,也不是认识的主体,而只是在各种社会环境和制度中才能得以规定的东西。也就是说,主体只能以客体化的方式存在。第二,阿尔多诺认为,辩证法正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这种关系的反思。因此这种关系在思维中就呈现出同一性,而在现实中则表现出普遍性和总体性。通过这种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法,阿尔多诺实际上是想告诉我们,当今时代,作为主体的人正越来越受日益合理化地扩张了的客体的侵蚀和压制。因此人们也不得不对这种侵蚀和压制奋起反抗。哈氏认为,这样的说法也是似是而非的。至少,这种基于“否定性辩证法”的社会批判理论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缺陷:首先,它的宗旨维系在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环境

7、与条件的持续不断的批判态度上,可是这种批判本身却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其次,它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人与物质世界、行为与环境的二元关系的基础上。在哈氏看来,既有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所以缺乏成效,并日渐过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客体二元关系的基础已经失效,必须转换到主体间性这一新的基础上来。新的社会批判理论必须以对主体间的交往沟通过程的分析为前提才能建立。换句话说批判只有以交往的知识为前提才是可能的。普遍语用学的转向致使哈贝马斯放弃了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理论基础,认为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