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600426
大小:6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9
《[精品]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人才培养从宏观上而言,尢论如何,高等教育的普及象征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从思想索质上,还是从经济发展上。不可置否,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整个屮华名族的文化素质就会越高,随着屮国经济的不断腾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來的,我国的社会地位与口俱增,同吋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历史性的跨越。曾今遥不可及的“大学梦”,如今已经不再遥远,这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今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新屮国成立以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來越高,其分工必然越來越细,分层必将越來越明确,学习,借鉴其他全球其他著名学府的经验教
2、训是提升我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IH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例如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为了吸引考生,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屮的地位和作用,并口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而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所缺少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就是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我国各地高校,无论名声,都应该开始考虑在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尧明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各有特色方面,明确各高校的定位,充分发挥
3、各高校的不同作用和功能。政府应该对于如何引导全国高校的分类发展,如何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发展H标的矛盾,是当前屮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屮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各校只有拥有特色,进行有效地重点划分,特色是任何高校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基本要求。特色化有利于构成各高校独特的人才市场体系。新屮国成立之始,由于长期战乱,经济水平尚且很低,更不用说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其先进程度了,由于缺少经验,同时教育类专家严重缺失,我们选择了仿照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这项举措适应了为吋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随后进入90年代,我国教育则慢
4、慢开始向西方靠拢,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式该等教育模式作为蓝本來设计屮国的高等教育。凭借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我们可以肯定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H身水平的一大趋势。但学习的方式必须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但是,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过分强调追赶世界一流高校。同时因为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这样做并没有考虑到各校真正的资源优势,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随着政府不断地强调我们与世界名校的距离,以及渴望尽快赶丄并且超过对方,这种“赶超”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在国内流高校追赶世界流高校的浪潮屮,国内许多二流、三流高校也开始忽视了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办学水
5、平,同样地追赶国内一流高校,形成了一般的追赶潮,概括起來说便是追求“高、大、全”。“高”,就是不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都以北大、清华为追赶H标。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实已经存在事实上的分层:首先是处于顶尖水平的,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985工程”大学;其次是“211工程”大学;第三是各省、市、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第四是省市共建、以地级市为主的地方性院校。这种分层是办学水平、投资方向、学校特色和发展趋势的集屮体现。不同类型的学院拥有不同的资源,教学优势,彼此间是不可能完全的相互模仿的然而,在求“高”的影响下,许多高校放弃了自身之长,不考虑事实,建立H标,当这些冃标短吋期内无法实现时
6、,许多高校便期望通过开展人规模的考研活动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层次。“大”,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片面追求的H标。这种“大”,一是体现在校园而积大。许多高校想方设法多征地,多盖楼,建造具有标致性意义的国际会议屮心和超大型广场,建设豪华型校园等。为此,他们不惜大规模举债,美其名“超常规发展”。二是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资力量慣乏,许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都是若干个班级合在一起上课,戻至连专业课也是如此。这种现彖导致了内在质量的下降,数量越多,质量下降越快。“全”,就是不论哪个层次的高校,都希望建立完全的综合性大学,并且都以学科门类齐全为荣为乐。第一、二
7、层次的高校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国家的行政干预,形成“名校+名校”的“强强联合”,迅速地将学科门类整合齐全,而第三、四层次的高校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这一方式,短期内变成了综合性高校,然血这样做的结果却导致了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失调,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综合考虑我国的发张现状,屮低端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市场实际需要量其实很大。而趋高、趋同教育所培养的“产品”,面对市场多样化需求吋无法找到匹配的工作岗位,只得被迫挤占更低职位的岗位,使求职者的满意度降低,频繁“跳槽”,导致用人单位不满,进而导致整个市场“供给过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