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84089
大小:20.4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28
《人教版《匆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匆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 《匆匆》公开课教案1 这是不久前我上的一节公开课,实录如下: 师: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他说有一样东西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大家猜猜,高尔基说的是什么? 生:(齐)时间。 师:对。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围绕时间这一个主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表达了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和感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2、(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匆匆。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这篇散文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钢琴曲《眼泪》缓缓响起,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谁来谈谈,这篇散文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第12页共12页 生: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很珍贵。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 生: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板书: 一去不返。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从第四自然段中找一个词,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生:逃去如飞。 师板书: 逃去如飞。 师:同学们的耳朵真灵
3、,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现在,请大家赶紧读一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你是从哪儿感受到时间逃去如飞的,一去不返的。 (同学自由读书,批注,考虑。) 师:谁来说说,你是从哪儿感受到时间逃去如飞、来去匆匆的? 生: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师: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感受到日子过得很快的? 生:跨、飞、溜、闪,伶伶俐俐地。第12页共12页 生:(齐读词语) 师:读这些词语,让你感觉时间就像什么? 生:像流水。 师:孔子也这样比喻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像风。 师
4、:你的想象很独特。 生:像影子。 师:你的想象很有诗意。 生:像天边的飞鸟。 师:有意思!我的感觉啊,你看他会跨会飞,伶伶俐俐地,真像个可爱的小精灵。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先打断你一下。你感受作者的时间流逝没有? 生:感受到了。 师:那么请你顺着作者的思路,模仿着说两句。 生:(为难) 师:谁帮帮她? 生:踢球的时候,日子从脚下飞去了。 师:说得好。谁再来? 生:打呵欠的时候,日子从嘴边溜走了。 生: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荧屏前闪过了。第12页共12页 师:散步的时
5、候── 生:(接)日子从脚边溜去了。 师:上课的时候── 生:日子从课堂上过去了。 师:作者是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时间流逝的? 生:洗手、吃饭、默默、睡觉,叹息。 生:想遮挽时间的时候。 生:发呆的时候。 师:发呆? 生:默默时,作者在发呆。 生:我认为他的理解不对。默默时有可能是作者在深思。 师:有道理。大家看,作者就是通过对生活中这些琐事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时间是那样来去匆匆。所以作者多么想──(作挽留状) 生:留住时间。 师:时间留得住吗? 生:留不住。 师:所以作者又发出
6、了怎样的感慨?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对啊!作者多么渴望我们的日子能够一去再回!但是可能吗?第12页共12页 生:不可能! 师:你能不能举例证明时间一去不返? 生:昨天过了星期天,下周再过星期天,已经不是这个星期天了。 生:这节课上完了不可能再同样上这一节课了! 师:很好的两个例子。现在这一秒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现在这一分钟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现在一个小时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童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7、生:不能。 师:我们的青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一生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生:不能。 师:我们的生命跟这时光一样,也是一去不返啊! 板书: 时光,人生。 师:作者知道时光一去不返这个常识吗?第12页共12页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反复追问这个问题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他多么希望时间能去而再返啊! 师:作者心情怎样? 生:对逝去的时光感到无比留恋,惋惜! 师:(出示课件)请看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
8、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很好。大家再从内容上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有三对反义词。 师:很正确。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样事物都能再来。 师:是的。这三件事物都能失而复得。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 生:燕子冬天去南方,春天飞回来……(同学一下子叉到了很远,其他同学哄笑) 师:请你简单说一说,这三者和时间一去不返有什么关系? 生: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