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18972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8
《《江南地冬景》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南的冬景》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味。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3、学习对比、避实就虚的写法,能够自己写一段大自然的美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教学难点:学习对比、避实就虚的写法。【教法与学法导航】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穆斯林的葬礼》中有这样一段话“韩子奇坐在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北口东来顺饭庄的楼上雅座,无心欣赏窗外的雪景,眼睛只盯着紫铜火锅中沸腾的开水发愣,仿佛在研究那小小的波涛。愣一阵,便懒懒地抬起筷子,夹起
2、一片薄薄的羊肉,伸到沸水里一涮,两涮,三涮,在最准确的火候捞出来,放进面前的佐料碗里一蘸,然后送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冬天,是热气腾腾的火锅,是玻璃上糊上的一层人间烟火,是嘴边呼出的白气,是小夜摊扯了昏黄的灯泡,是墙边角落里扫做一堆未及融化的积雪......那么你印象中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分享)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吧。二、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年丧父,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毕业于九洲大学经济部。1921年以小说《沉沦》轰动文坛。他组织发起创造社,是重要成员。19
3、30年入“左联”。抗战爆发后,辗转香港、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1933年4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郁达夫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
4、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代表作品:《沉沦》《屐痕处处》《达夫游记》《春风沉醉的晚上》三、正字正音涮羊肉(shuàn) 剥花生(bāo) 蛰居(zhé)曝背(pù) 夹衣 (jiá) 夹克(jiā)丰腴(yú) 乌桕 (jiù) 赭色(zhě)给予(jí) 远阜(fù) 槎桠(cháyā)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绿林(lù) 恣意(zì) 搁笔(gē) 搁不住(gé)四、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5、,思考问题:(1)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明确: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闽粤地区。(2)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出)明确:明朗的情调(文眼)(3)著名画家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如果不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这是说郁达夫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那么作者描绘了哪些江南冬景画?请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为其命名。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小结: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正面描写江南冬景:第
6、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 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雪。 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 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五、研读品味(一)谈一谈,你最喜欢那幅图画?为什么?(二)师生共赏“微雨寒村图”:(1)在这幅画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请在文中圈出。河港、长桥、远阜、树林、白雨、乌篷小船、茅屋、喧哗的酒客、灯光(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意境?(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洋的油画哪一种
7、更适合表现这意境?)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悠远,恬淡幽静。悠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请学生们齐读这一段,朗读指导: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呢?——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比较:郁达夫《雨》:“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
8、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三)请学生4人为一小组讨论,按照类似的方法赏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