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04255
大小:6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8
《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非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措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非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措施腹股沟疝在腹外疝中特别常见,是由于腹腔内容物穿过腹壁薄弱部位在腹股沟区所形成的突出物。临床上,按照疝突出的途径乂可分为直疝和斜疝,直疝常好发于老年男性,且多为双侧。斜疝则各年龄均有发生,以老年及儿童的男性居多。儿童沟疝的发生率为0.8%〜4.4%,男童是女童的10倍,以孕32w前出生的早产婴幼儿多见(13%)以及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婴幼儿(30%)。小儿腹股沟斜疝以先天性因索为主,如解剖异常等。小儿腹股沟管通常约为1cm,比较短,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约束不够,压力能够直达皮下。此外,由于婴
2、儿体位特殊,使得腹肌松弛及收缩力减弱,也是该病发生率高的原因。通常在2岁以后腹股沟疝的发生率就会逐渐降低。腹股沟疝严重时候能够导致肠管血运不畅,发展成为绞窄性疝,就需要马上实施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大多数的腹股沟疝的危险性较低,通常采用择期手术修复缺陷。1腹外疝的临床诊断腹外疝通常通过典型的临床症状就可进行诊断。疼痛以及腹股沟区域的肿块是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诊断时通过触诊就能够发现。但也有少数腹股沟疝症状并不明显,在临床诊断时,可借助辅助检查(如超声)进行诊断,能够得到腹外疝的部位、大小、分类、有无合并嵌顿等准确的诊断信息,依据这些
3、信息能够进行鉴别诊断,也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2治疗方法在治疗方而,小儿腹股沟斜疝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种。在临床上,1周岁以内的婴儿一般不进行手术,这是由于婴幼儿有较强的恢复性能,腹肌可以随生长而逐渐强壮,大部分疝能够自行消失。大多数的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是不能自行恢复的,并且非手术治疗方法可能会给患儿副作用(如肉体痛苦和心理创伤),因此应用外科治疗修复疝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常应用治疗手段。外科治疗的主要目标包括预防绞窄、修复疝、减少复发、使患者恢复止常活动和降低术后不适感。2.1外科治疗腹股沟疝修复的外科治疗方式通常分
4、为三种:不应用补片植入物的开腹修复(如缝合术)、应用补片植入的开腹修复和应用补片植入的腹腔镜修复。小儿的疝修补手术仅需高位结扎疝囊,一般不需切除疝囊和修复腹股沟管后壁。随着技术和工具的不断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患者受益于微创外科手术(如腹腔镜)治疗。随着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患儿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得研究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样木来进行结果分析。但是,由于患儿家长、患儿情况和医师选择偏移等因素,随机对照研究的进行仍是十分困难的。ChanKL>KoivusaloAI等分别于于2005年和2009年对小儿患者不应用补片的开腹疝修补术和不应
5、用补片的腹腔镜疝修补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住院时间、远期患者满意度和远期美容效果方面,腹腔镜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在恢复H常活动时间上,腹腔镜和开腹高位结扎效果相似。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比传统开腹手术的效果好,尤其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显示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但是,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也具有局限性,特别是对疝囊的寻找较为困难。其并发症包括脐部戳孔大网膜疝、线结异物痿、腹膜前气肿、疝囊残留余气和戳孔血肿等。目前认为单纯疝囊
6、高位结扎术仍是公认的小儿腹股沟斜疝经典术,但是存在手术创伤大、损伤精索血管、输精管等风险。术后易发牝阴囊积血、睾丸下降不全、睾丸萎缩等。国内相关研究显示,传统手术治疗后,疝复发率为1.0%〜2.5%,睾丸萎缩发生率为2.6%〜5%。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要点是取患侧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斜切口3〜4cm,依次切开皮狀、皮下组织,显霧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进入腹股沟管并显露提睾肌,于精索前方找到疝囊,剥离疝囊并向内坏分离使其与周围组织完全分离,直至露出腹膜外脂肪,在直视下贯穿缝扎疝囊颈。距结扎线0.5cm处切断疝囊颈部,去除多余的疝
7、囊,将精索和睾丸复位,同时用手牵拉1〜2次,以使精索和睾丸处于止常位置。然后按照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的顺序逐层缝合。2・2其他治疗方式国内学者也探讨了其他手术方式,如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正中腹横纹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疝、经腹小切口手术、经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不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等。与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而言,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的住院、手术、术后下床活动以及术后恢复H常活动等方面的时间均比传统术短。但也存在对医生临床经验要求较高、相对易并发医源性损伤等不足。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
8、要点是取下腹皮肤横纹相当于内环口处切口,长1~1.5cm,一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浅筋膜后可见半弧形外环口及其下方的精索及疝囊,将精索轻提岀切口外,于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常规分离并环断疝囊,将上段疝囊与精索钝性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