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61053
大小:681.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4-07
《人教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_课件3.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和新发展(1)挑战: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
2、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
3、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佛教盛行: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东晋末年,孙恩
4、、卢循以五斗米道为号召,领导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道教在民间的传播(2)新发展:从内容上:吸收了佛教、道教精神从传播范围: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从影响: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2、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奉行三教并行----遵道、礼佛、崇儒含义:所谓“理学”,就是用“理学”一词来指明当时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派;狭义的理学
5、,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二、宋朝的程朱理学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的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1、时代背景④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⑤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
6、教长期争论、融合,奠定了基础。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核心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用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去把握理仁是万物俱生的;“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客观唯心主义②南宋时期: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深化3、程朱理学在当时的影响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巩固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7、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心”就是“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主观唯心主义----理学的新发展2、明朝: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8、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