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37235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7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螳螂捕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0.螳螂捕蝉(教学反思参考1)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
2、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学中,我从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1.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吴国明白了什么?2.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少年的劝妙在哪?3.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3、?10.螳螂捕蝉(教学反思参考2)《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
4、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一、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二、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
5、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