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散文之重要词语句子理解.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课前练:解释下列划线的实词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拔剑,剑长,操其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将进酒,杯莫停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文体知识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
2、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或(1)写景散文(2)状物散文(3)叙事散文(4)说理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
3、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汇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重点突破: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分清句子类型,按类答题1.
4、含蓄句:运用象征等手法,意义隐晦的句子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手法或写人绘物的描写手法等,内容较为丰富的句子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尾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4.主旨句: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联系主旨、表现手法、上下文,由表及里整合答案确定修辞及手法,结合文意落实关键词,语句“还原”组织答案既要考虑内容上的作用,又要注意内容上的作用其表议论抒情其里深沉含蓄,答案要扣紧主题,条理清晰,适当映照2015年广东语文:家里那只柯基犬(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
5、4分)“凝固”“迟迟疑疑”(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5分)(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4分)“凝固”“迟迟疑疑”答案示例:“凝固”一词运用拟物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老人想抱小狗而小狗跑掉的的尴尬之态,“迟迟疑疑”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小狗对老人保持提防的心理;两个词语写出了乡下人和城里的小狗之间的隔阂。(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5分)答案:①一
6、开始老人笑眯眯地注视着并劝别人多掐点,后来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②一开始是怕别人不好意思掐紫苏,所以老人鼓励别人,而紫苏并未更茂盛;后来是意识到过分热情反而阻碍了人际交流,紫苏也因为不再被特意关注而茂盛。(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答案:①因为“我”的善意让老人逗狗,使老人感到温暖②老人在贡献栽种紫苏,任由邻居们摘用的过程中,真正融入了楼宇③由摘紫苏又引出了老妇人种白杏树,邻居们也因两个老人的行为而相互关爱,更加融洽④就这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善行
7、就会蔓延开来。2015年天津语文:云和梯田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
8、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AD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4分)答: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2.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山水与耕地完美交融,体现中国农人的智慧。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3.文章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