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主观方面1.ppt

犯罪的主观方面1.ppt

ID:52366845

大小:412.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4-05

犯罪的主观方面1.ppt_第1页
犯罪的主观方面1.ppt_第2页
犯罪的主观方面1.ppt_第3页
犯罪的主观方面1.ppt_第4页
犯罪的主观方面1.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犯罪的主观方面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思考下列案例(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随开枪打猎,结果将该人打死;(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随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问: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何不同?第二节犯罪故意一、概念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1

2、、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1)认识的程度(2)认识的内容:A.要认识到危害行为及性质、内容、作用。B.认识到危害结果。C.认识到犯罪构成的其他客观要件。D.认识因素中不包括对行为的违法性的认识,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有例外。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希望、放任(1)希望,是指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目的地、积极地追求的意志状态,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努力希望达到的目的。“希望”即“追求”。(2)放任,是指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不加控制和阻止的状态,危害结果的发生是他的意料之中的事。“放任”即“同意”。二、犯罪故意的类型1、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危害结果的

3、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2、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三、故意的认定1.严格区分犯罪的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的“故意”2.合理区分犯罪故意与

4、目的或者单纯的认识3.正确理解总则条文规定的“明知”与分则条文规定的“明知”的关系第三节犯罪过失一、概述1、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2、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3、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客体要件相同的情况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4、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

5、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二、疏忽大意的过失1、定义: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又称无认识过失。2、特征(1)应当预见。A.预见义务B.预见能力(2)没有预见。(3)由于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导致危害结果发生。三、过于自信的过失1、定义:

6、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特征(1)已经预见。(2)轻信可以避免。(3)有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1)相同点:(2)不同点:A.认识因素B.意志因素四、无罪过事件1、意外事件(1)概念: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意外事件。在意外事件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2)条件:A.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B.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C.损害结果的发生

7、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2.不可抗力(1)定义: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不可抗力。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2)条件:A.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B.主观上没有罪过;C.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第四节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一、犯罪目的1.概念: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2.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