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57242
大小:51.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4-04
《诗歌中的含蓄蕴藉.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歌中的含蓄蕴藉陶渊明《问来使》: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王安石《道人北山来》: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岗。举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长。开田故岁收,种果今年尝。告臾去复来,耘锄尚康强。死狐正首丘,游子思故乡。嗟我行老矣,坟墓安可忘?王维《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三首诗都是通过故乡来人问故乡的事,表达了思念和关切家乡的真挚感情。但是在问的语言上,则有精炼和繁冗之分。王维的诗写得自然亲切、含蓄蕴藉,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耐人玩味。陶渊明、王安石的诗则显得有点言尽意止,给人以
2、复制生活的感觉。因此,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的按语中说:“三诗同一杼轴,皆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坠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王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蕴含丰富的心境。黑格尔说过:“抒情诗的原则是收敛或浓缩,在叙述方面不能远走高飞,而是要达到表现的深刻。”他还说:“在抒情诗里,凡是虽有丰富感情,而对外在事物及至内心情境的细节进行冗长的描绘,效果总比不上简练含蓄的作品。”我国历代的诗评家都提倡“以少许当多许,以有限蕴无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诗以白描记言的
3、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笔墨俭省。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这首诗中的“我”却独问对方
4、: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和思乡之情的寄托。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
5、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相关概念含蓄: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蕴藉:语语、文字等含蓄而不显露。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如何做到含蓄蕴藉?1、
6、叙述中的讽刺,不着议论。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意见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作者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讽今。通过刻画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嘲讽的目的;还有人认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2、问而不答:瑶池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诗的末两句是写西王母不见穆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
7、来呢?即令仙人如西王母,也不能挽救周穆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讽刺求仙,本来是颇费议论的主题,但此诗却不着一字议论。作者的用意,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构思极为巧妙。末句是西王母心中的问号,诗的讽刺虽然犀利尖刻,但表现方式却是委婉曲折的。3、从小事写起:《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