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20以内的进位加法_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备课指导SHANDONGJIAOYU“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徐增宝马丽明王莉三个层次:“8、7、6加几”的教学中都特意安排了一、教材分析例1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情境图,有学生感兴趣的数学信息,以此来引导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跳远”“跑步”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跳绳”“踢毽子”,还有学生喜欢喝的决现实问题,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饮料。通过这些情境为学生提供计算理解,同时巩固口算,以此培养学生用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题
2、,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程中,感受20以内进位加法与生活的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密切联系。同时,教材中给出了计算饮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料总数的方法:直接从1数到13,即点3.整理和复习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基数。原来箱子里有8盒,然后接着数9、本节教材首先列出了20以内进位本掌握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10⋯⋯数到13,即接着数。先放进箱子加法表,下面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
3、学习20以内退里1盒凑成10,10+3=13,即凑十法。由察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帮助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于“点数”和“接着数”学生已经掌握,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所以这里不仅让学生认识、理解了什算方法。里面安排有“数学游戏”,要求68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么是凑十法,掌握凑十的思维过程,从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使学生进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而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而且给学生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同时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留出了更大的思维空间,体现不
4、同的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然后是练习22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种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本例2借助凑十的思维方法,运用知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两个一识的迁移规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三个层次: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小棒、摆花片,边摆边说计算过程,来加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掌握凑十法的第二,在观察分析表格、发现规律的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用加
5、计算方法。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例3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帮助学生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理清二步思维过程能正确计算,并且行练习。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体现了凑十法本身的多种方法,如“拆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题打下基础。三是“整理与复习”。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等。进位加法的计算进行复习。爱玩、爱动1.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中,通过练习比较,能够得出“拆小是孩子的天性,特别对于一年级孩子本节内容包括“9加几”“8、7、6加数,凑大数”
6、比较简单。这样安排都是来说,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利几”“5、4、3、2加几”三部分内容。学生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按照由浅入深、于孩子的学习,这样能引起学生浓厚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层次地进行教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原本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教材中的图画枯燥乏味的口算变得有趣,好玩,乐于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应用题,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注意引导去接受。在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中,不但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兴对20以内的加法口算方法进行了练习如9加几这
7、一课,它是学生学习20趣,通过体验形成能力,以便于学生思和巩固,也让他们感受到口算练习也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开始。这节课的教维的发展,有利于新知的学习。是很有意思的。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学效果对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2.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9加几时,本部分内容“用数学”,教材除少进位加法的复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其实也就是分了量穿插在练习中编排外,在“9加几”和理过程。教育在教学中要想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改进
8、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只有这样,学生的感悟质疑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