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亚低温联合通腑活血汤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效果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亚低温联合通腑活血汤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效果研究摘耍:目的分析亚低温与通腑活血汤应用于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34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34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亚低温联合通腑活血汤治疗,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与血肿大小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大小变化情况对比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
2、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亚低温联合通腑活血汤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并发牛发主率,改善患者预示。关键词:亚低温;通腑活血汤;原发性脑出血;临床疗效原发性脑干出血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等特征,易引发脑疝、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牛存质量。亚低温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脑水肿,维持血脑正常功能[1]。通腑活血汤可有效促进血肿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显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木次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
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3.8±3.4)岁;观察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3.6±3.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经我院检查均符合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断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行气管切开,确保呼吸道顺畅。使用FX-2000型冰毯(北京康宇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持续降温,行冬眠合剂静脉滴注,若患者出现躁动情绪,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
4、征,每间隔12h测量患者血糖、电解质等指标,待其颅内压恢复正常,撤除冰毯,使具自然复温。连续治疗7d后,给予患者通腑活血汤鼻饲或口服,1齐U/d,早晚分服,药剂配方为:丹参20g,桃仁、川穹、红花各15g,水蛭、生大黄各10g,虻虫5g。1.3评价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大小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土s)表示,采取x2或t检验,对比差异以1X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大小治疗后,观察
5、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対比差异卩0.05,无统计学忌乂。2.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原发性脑干出血是内科急危重症,临床症状包括意识功能障碍、呼吸受阻、呕吐、中枢性高热等,临床上一般采用脱水治疗,能够降低患者颅内压,但无法治疗脑水肿[3]。本次研究对我院68例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研究结果如下: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卩0.05,表明亚低温联合通腑活血汤治疗原发性脑出血,吸收血肿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P
6、<0.05,说明亚低温联合通腑活血汤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采用亚低温治疗该种疾病,可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减轻脑组织损伤,抑制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抑制一系列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脑神经系统[4]。通腑活血汤方剂中的大黄可有效改善脑水肿、脑组织供氧状况;同时兼具止血功能⑸。水蛭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吸收血肿,改善缺血组织血流状况;川穹、丹参、红花具有改善脑水肿、防止方组织病变坏死的作用;虻虫可疏经通络;桃仁、人黄可活血化瘀,诸药相伍,有利丁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痊愈[6]。针对岀现并发症的患者,我院积极采取治
7、疗措施,患者并发症逐渐消失。综上所述,给予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亚低温联合通腑活血汤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吸收血肿,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曹雄彬,匡良洪,宫丽,等・80例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与预后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1):43-45.[2]刘立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8):26-27.[3]王军,王晓峰,毛小林,等・102例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08(1):40-41.
8、⑷李浩,刘文科,林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