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66和7的加减法16.doc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66和7的加减法16.doc

ID:52275073

大小:5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6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66和7的加减法16.doc_第1页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66和7的加减法16.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66和7的加减法16.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6和7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牛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1、首先从复习导入,运用猜猜我是谁游戏巩固了6、7的合成,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我们在一节课内呈现的内容、形式、太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差。所以我设计了“数学智慧迷宫这个主题

2、情境,将书本中的一系列相关知识点用这个虚拟的童话情境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将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6和7的加法》。2、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圧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3、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木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牛学得轻松快乐,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

3、。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一上完课,我就感觉不好,知道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哪些问题,我乂不是很明确。经过仔细反思我的教学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总结了一下,主要表现如下两点:一是备课时考虑学情不够,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把握不足,二是上课未能合理发挥教学机智。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首次出现的一图两式,两式都应该由图提出来,而不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如由6可以分成1和5可以想到6还可以分成5和1,或由4+1=5想到1+4=5)提出。这是其一。其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当引导出现一点困难时

4、,老师代学生说了。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一部分是老师的说法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这样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何谈创造性。其三,把握教材要到位,但不能越位。到位,要求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整套教材是一个知识体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设计的。每一课时都不是一个独立的片断,不能孤立使用教材割裂知识体系之间循序渐进的链接。越位是不可取的,我就犯了越位的错谋,把后而的将来要学的加数概念提到当前。其四,教材的整合不够。要灵活使用教材,不能为了教教材使用教材。教材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知识传授的介质,促进学生学习的平台。原木以为只要按教材上安排的按部就班就可

5、以了,打乱例题与习题按顺序摆放的格局,有机调度使用教材,做到每学一个例题,都要层次分明的巩固,并要不时的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设计者首先要自己明白,学生才会明白。其五,备课其实就是预设,无论你想的有多么周全,也不能备到所有情景,因此牛成就必不可少了。如果说备课是静态的预设那么上课就是动态的牛成。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整教学,而不是背教案。这使我想起《给教师100条建议》上的一个故事:前苏联时期,某地有位优秀,其他教师都去听她一堂课,很精彩。其他人就问她这课备了多久了,她说,我一生都在备

6、这一课,每一课我都备一辈子,如果问我直接备这课花了多长时间,那就是20分钟。我真为有这样的教师感到自豪。我们有谁备课做到她一点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