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5MicrosoftWord文档.doc

教学设计5MicrosoftWord文档.doc

ID:52242109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5

教学设计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教学设计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教学设计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教学设计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4页
教学设计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5MicrosoftWord文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阎良区武屯初中张莉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12.3节二、设计思想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教材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叠合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并对性质1进行了证明,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中,得出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2,这里“等边对等角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方法之一,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运用

2、观察、操作来领悟规律,以全等三角形为推理工具,在交流中突破难点。采用直观教学发现法和启发诱导教学法,与学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性图形。②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6《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精神,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五、教学难点“三线合一”的理解及例1的讲解六、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等腰三角形纸片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因为在§12.3.1已经学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标上字母A、B、C。  选一位学生画好的等腰三角形投影到大屏幕上,结合学生的图形介绍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有关概念。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无意中,了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同时觉

4、得有一种轻松感。  3、让学生打开课本P51重做§12.3.1练习1,即在已知的等腰三角形ABC中,知道顶角的度数,并量一量课本图中两个底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先整体感知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这两条性质,然后再经过后面的动手、动脑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实验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直观形象的数学结论。6《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二)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1、让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刚才所画的三角形是否“等腰”。然

5、后把各自画好的等腰三角形剪下来,并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最后问同学: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激励和挑战的语句来激发、引导学生。  2、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然后互相补充,并请学生起来发言,  发现:(1)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B=∠C。  (3)BD=CD,AD是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AD为顶角

6、的平分线。  3、由学生用文字归纳结论(2),教师纠正并投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想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师问: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投影: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  4、问学生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结论(3)(4)(5)吗?  教师提示:可联系开始所复习的P51§13.2.1练习1(画等腰三角形“四线合一”),接着用多媒体演示“三线合一”动画。  投影: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7、〔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5、对比练习(补充):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平分线及该角所对的中线和高,看看他们是否重合(即是否有“三线合一”这一性质)。  (三)初步应用,巩固拓展6《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习题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P51例2)  生:交流、讨论、口述。  师:板书解题过程(在黑板上

8、写)  解:因为AB=AC.  所以∠C=∠B=80°  又∠A+∠B+∠C=180°  所以∠A=180—80—80=20°  引申练习(补充):已知在△ABC中AB=AC,∠A=30.求∠B和∠C的度数。(投影显示)  生:交流、讨论、并写在纸上。  师:巡视,选两位学生的练习拿上投影讲评。  小结(老师问、学生答):  在等腰三角形中,  (1)已知一个角,就能求另外两个角.  (2)顶角+2×底角=180°  (3)0°<顶角〈180°,0°〈底角〈90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