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186288
大小:6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4
《“头体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4例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头体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4例疗效观察刘兴东季烽(江苏南通市妇幼保健院226006)【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342-02【摘要】观察“头体针”治疗5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并与单纯电针治疗18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治愈率85.2%,有效率100.0%;对照组治愈率66.7%,有效率9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o结论:木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好。【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刺法头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面
2、瘫,中医称“口僻”。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神经炎所致。临床研究提示[1,2]该病尽管具有一定自愈性,但如果发病超过6个月面部功能无明显恢复,则可能留下诸如“鳄鱼泪”等面部肌肉联带运动,面肌痉挛等后遗症。木病是针灸科常见疾病,有效率平均达81%[3],但目前关于实施针灸治疗的时机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采用“头体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并进行了疗效观察。1.临床资料1.1诊断纳入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认面神经炎或面瘫(口僻)诊断;所有患者均为发病1天至7天内就诊;年龄在20・75周岁之间。1.
3、2排除标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后颅贯病变,脑血管意外等;面瘫患者原本具有糖尿病、高血压的基础病变;年龄小于20周岁或大于75周岁;发病超过7天。1.3受试对象从2006年5月一2009年12月,共收集病例72例。按预先的计算机随机排号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体针组)54例,对照组(针刺组)18例。其中治疗组男26例,女2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左侧面瘫25例,右侧面瘫29例。对照组男8例子,女1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5岁;左侧面
4、瘫7例,右侧面瘫11例。两组样木基木情况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为单侧周围性面瘫。1.治疗方法治疗组头针治疗:取穴为对侧头针感觉区(顶颍后斜线下2/5)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26・28号的长1.5寸不锈钢毫针刺入头皮穴位,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用夹持进针法迅速刺入帽状腱膜下,达到该区的应用深度后静留针20分钟。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每日1次,10次1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2天,再进行下个疗程。针刺治疗:主穴为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顒醪、太阳透
5、地仓。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及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及健侧合谷。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呈15度角,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每隔0.5寸—寸;四白两透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呈15度角,分别针向目内毗目外毗。除睛明、下关用捻转补针法外,余穴均用捻转泻法。各穴均留针20分钟。对照组主穴为地仓、颊车、阳白、四白、合谷,不能抬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乳突痛加翳风;人中沟歪斜加水沟,亥贝唇沟歪斜加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
6、泉。面部诸穴斜刺或透穴,各穴均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电针10分钟,弱刺激,电流量以病人不感觉疼痛为宜,10天为一疗程。1.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⑷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能做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连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
7、;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3.2治疗结果2组经统计学处理,X2二14.63,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目前在治疗上无论中医、西医均存在较多争论。西医药物治疗方面认为强的松治疗能有效改善面肌的功能,提高肌力量[5];亦有报道认为目前证据尚不足证实该药物有效性[6]。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针灸治疗对木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2004年发表的两组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
8、照研究初步证实针灸与(和)西药(强的松)对照治疗本病具有较单纯西药更好的有效性[7、8]0而且发病48小时内针灸介入治疗,与48小时〜发病7天内先药物强的松治疗,7天后再针灸介入治疗,在最终临床痊愈率及痊愈治疗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⑼。头针与针刺的联合运用是中医治疗木病的特色。头针顶颍后斜线下2/5主治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具有兴奋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脑血液循环的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