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95848
大小:396.34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3-31
《《理解文要句子含意》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代文阅读指导(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008年考试说明》理解·B级试卷题量分布10/1511/161、内容上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主旨句;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2、结构上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3、表达上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一、感知·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二、分析·【典型考题一】壶口的黄河……⑦……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
2、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⑨路德维希[注]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1881~1948年),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20.文章
3、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解题要点】1、就句子析语法,抓关键词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2、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3、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4、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考场答案例析】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养育了无数华夏儿女,所以每一个炎黄子孙有义务为她写传记。黄河是母亲河,她的传记应由她哺育的炎黄子孙来写,且传记本身也应能体现中国人自己的精神。语句: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参考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
4、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二、分析·【典型考题一】★★★春从心出……⑤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
5、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经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
6、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19.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二、分析·【典型考题二】语句: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参考答案】1、人生如书,书如人生。2、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3、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解题要点】1、就句子析语法,抓关键词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2、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3、联系全文主旨,有何深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4、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就句子析表达,看修辞比喻,找本体、喻体、相似点+抓住
7、句中关键词语来答题(尽量用原文语句概括二、分析·【思路指导一】实战演习门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2001年全国卷)请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二、分析·【典型考题三】“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一句是比喻,还是要求将文本中含蓄的内容能加
8、以明白的解说。注意语境的上下文勾联。这句话的前面有“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不难看出“隐秘、回避”“心灵、躲”这些信息与“不是在一起”的关系:为什么人不在一起呢?当然是因为需要“隐秘、回避”。答案自然就是“人需要隐蔽和回避”。这与参考答案“人是有隐秘需求的”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