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67689
大小:317.3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3-31
《《两汉思想简介》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讲两汉思想发展概要一、儒学独尊的原因及其意义1、原因(1)文景之治后的强盛国力,具备了解除北患的物质条件。(2)阶级矛盾的加剧,促使统治者寻求巩固统治的思想,以加强中央集权。第一、如何有效防止小规模的农民起义。第二、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3)“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已失去其治国之策的根据。(4)儒家思想符合了封建地主阶级为使自己的统治得以长治久安的需要。2、意义(1)儒术得到独尊,封建统治有了统一的思想,标志着儒家思想正式作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而确定下来。(2)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演变为儒学内部“正统”与“异端”的斗争。
2、(3)儒学的新特色——神化了的儒家伦理思想,二、董仲舒1、生平与著作(1)生平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广川镇)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易王相和胶西王相。今文经学——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古文经学——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经学——是我国历史上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五经——先秦有“六经”之说,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因
3、为《乐》亡,而将另外五部称为“五经”。十三经——《易》、《书》、《诗》、《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2)著作《举贤良对策》(又称《天人三策》)《春秋繁露》。2、思想简介(1)为教化立论的人性论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它不是全善全恶的。人性有“仁”和“贪”、“性”和“情”的内容,就像天有阴有阳一样。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圣人之性”,一类是“斗筲之性”,一类是“中民之性”。(2)
4、“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成性”——教化而为善。“防欲”——教而节之。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性”之外,还有“情”。“人欲之谓情”。正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过群体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欲望超过了度依然是不能成为社会的。(3)社会伦理规范——“三纲五纪”。“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义》)。即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五常”——仁、义、礼、智、信。(《对策》)“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顺命》)“
5、臣不奉君命,虽善以叛”、“子不奉父命,则有伯讨之罪”、“妻不奉夫之命,则绝。”(《顺命》)“五常”服务于“三纲”。(4)“天人合一”与“道出大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天道”——“人道”。(5)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身之养重于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
6、董仲舒传》)(6)理想社会的构想董仲舒理想社会构想的特点主要包括:其一,国君的地位至高无上。其二、这个社会是统一的。而且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其三、轻徭薄赋,实行“什一而税”制度。其四、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问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其五、这个社会是顺应天的意志而形成的。(7)思想特征(贡献)董仲舒推阴阳之变,究“天人之际”,发“《春秋》之义”,举“三纲”之道,综合名法,不废黄老,给“孔子之术”以新的理论形式和思想内容,创立了一个庞大的新儒学体系。该体系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阴阳五行”的“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从神学宇宙论的高度论证道德
7、纲常的本原,又综合先秦儒学的人性论诸说,为“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立论,强调“教化之功”;在义利观上,既肯定义、利两养,又提倡“正其谊不谋其利”,使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第一形态。三、王充思想简介1、生平著作(1)生平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时期哲学家、思想家。(2)著作——《论衡》,现存文章有85篇,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2、主要思想(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气”一元论。第一、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第二、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
8、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气”为“元气”,又分“阴阳之气”、“天地之气”、“精气”、“和气”。(2)“人,物也;物,亦物也”。第一、天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