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65743
大小:4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2
《一年级杨晶晶解读文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标说教材大荔县实验小学杨晶晶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别进行研说的。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特点和编写意图、教材的内容结构和逻辑关系、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我将说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总体目标。(一)学科总体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目标: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和逻辑
2、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意识,建立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问题解决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本册内容标准及要求这部分的内容我将结合本册的教学内容一起进行解说。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其教学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3、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其中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体到本册教材的内容要求是: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
4、分类。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1.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直观
5、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安排“解决问题”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四)教学内容结构和逻辑关系3本册教材的内容还包含了以下逻辑关系。从横向来看,学生先掌握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为以后学习更大的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学生学会辨认上下、前后左右后,已经形成了空间观念,再来体验立体图形的空间就很容易了。另外,学生先知道怎么找物体和排列的规律再把这些规律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是水到渠成。从纵向看,学生在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然后把认识的范围扩大到1
6、00,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对学生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打好了数学基础。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这对本学期学习位置和图形的拼组是基础,由此,学生形成了空间观念,今后学习方位与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会更简单。(五)教学建议针对本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在学习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时,让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通过数一数和摆一摆的方法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组成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学习位置和认识图形时,主要是用实物和生活实践,认识上,下,前,后,在,右和各种图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建立初步的方向感。除此之外,我还想与大家分享几条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数学
7、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教师可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来培养其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思考,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惊醒交流,同时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展开讨论。。(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随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