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875894
大小:21.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8
《2016语文(辽宁省)专题复习:考点跟踪突破13 小石潭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点跟踪突破13 小石潭记(见学生用书第207页)一、(2015·广东)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表示估计数))(2)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3)不可久居(留、停留)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听到水声,像玉珮、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
3、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解析】“潭中气氛——小潭源流”“景随情迁”不对。二、(2015·丹东模拟)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小石潭记【乙】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
4、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捧。⑥余甘:橄榄。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只划一处)(1)皆若空游/无所依。(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全石以为底(把……当作)(2)悄怆幽
5、邃(忧伤的样子)(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4)浴于汤池(热水)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7.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A.“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
6、如雷的特点。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8.【甲】【乙】两文都作于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和孤凄之情;《游白水书付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参考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
7、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